风云突变。两天前,柴静这位前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还是个把中国上下搅得人声鼎沸的重量级新闻人物,从周日(1日)晚上起,此前为该纪录片保驾护航的党媒们态度集体360度急转,有关方面还要求各级媒体集体噤声。
从冲上云宵,到走下神坛,总共就两天时间。
直至周日下午为止,柴静还属于社会正能量人物明星代表,受到由中共党媒至各方媒体的一致夸耀及赞赏。甚至一度成为中国以个体行为涉入公共事务的成功案例代表。
此前她一度政治上安全,起码至3月1日止,仍然受到中国高层领导的首肯。理由有三:
1、没有记者证的记者,在中国几乎不可能被受访。不过柴静做到了,她几乎采访到了所有她想接触到的受访人,官员们还出现在镜头中。
2、中国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3月1日表示,他认真地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并已经给她发短信感谢她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是环保部长本性谦虚,就是获得了上层的绿灯信号。
3、人民网是首发支持媒体之一,新华网也态度积极。有党媒保架护航,舆论及政治安全,起不了大风浪。受其影响,其他媒体自由度及尖锐度有限,主体都是赞叹之声。与其相比,社交媒体上的负面及反对声音式微。
如果不是最上层领导来了紧急命令,口风突变,柴静本有可能成为中国公民以私人行为涉入公共事务的首个成功案例。 在中国,有事找政府。这是共识。只有政府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机构与实体。
不过在英国,人民事务与政府之间,还有千千万万的赢利机构或者非赢利的慈善组织,它们将公民事务与政府紧紧联接,形成一张巨大的公共事务网络。
这些机构经过几百年积累,遍布英国大街小巷,每一个细微的社会问题,都会被第一时间由这些机构发布出来,并以其渠道及方式处理,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会传达至当地甚至是国会议员或者是相关委员会,这时才会进入政府工作范围。
《穹顶之下》揭示的巨大民生问题,若在英国,早就会有无数民间机构投入时间与精力,不可能孤独地成为一个人行为。虽然现在柴静新闻已被列入要低调处理的报道名单,但其在两天时间内创造的社会效应在中国的确是个奇迹,也可能为日后中国公民涉入公共事务起到了示范作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中国官方的认可与推动,让柴静与其作品冲上云端,网上甚至对此有多种猜测,包括有阴谋论的说法。
同样,还是官方,一改初衷,将柴静拉下英雄神坛。因此时《穹顶之下》的政治效应业已达到,或者是社会负效应开始超出预期,所以要临时紧急刹车。其信号很明显:以私人名义涉入公共事务,无论是谁,都需要在政府的操纵与控制之下。(来源: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