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汇率战有一点是,总有人要输。
新加坡金管局只是寻求使用外汇市场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长串央行名单中最新的一个。周三新加坡金管局宣布将下调新加坡元名义有效汇率区间的斜率,即放慢新元升值步伐。
在此之前,印度、加拿大、土耳其央行纷纷降息,欧洲央行上周宣布了大规模的债券购买计划。还有日本央行警告称,可能寻求扩大目前规模已经很大的量化宽松计划。
除非是固定汇率制度,否则央行实际上很少会为其汇率设定目标,然而最近他们已经倾向于承认,贬值是一件好事情。
鉴于全球经济体几乎都出现了通货膨胀下降和增速放缓的局面,各地央行自然而然会通过货币贬值来遏制通缩并刺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货币贬值会推高进口价格并使得国内生产商比外国竞争对手更具竞争力。
但是这只是一种相对收益,因为一种货币贬值就意味着另外一种货币必须升值。因此,有人欢喜的同时必然有人担忧。
实际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让本币兑美元贬值。美国经济相对健康的状态,加上美联储转向紧缩立场(外界普遍预计美联储将从夏季中期开始上调利率),这一直吸引着外资流向美元。
这种现象反过来已经开始对美国的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大型跨国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受到美元上涨的负面影响。最近发布的上市公司季度财报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不过美国消费者和外出度假的人无疑对美元在全球的升值感到非常满意。
但在这场汇率战中,美元并不是唯一受到负面影响的货币。瑞士在与欧洲央行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被迫放弃对欧元/瑞士法郎下限的捍卫。2011年时,瑞士法郎的升值超出了瑞士央行的容忍限度,于是该行宣布对瑞士法郎兑欧元汇率设置了上限。
为实施这一政策,瑞士央行不得不无限量买入欧元,这样做又促使该央行增加货币发行量,最终后果就是瑞士的外汇储备以及瑞士央行的资产规模出现大幅上升。到今年年初时,瑞士央行的资产规模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从金融危机前的25%左右升至80%以上。
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措施使瑞士央行未来可能不得不消化更多的欧元。
小说家、商业作家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为《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撰文,提供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比喻:实际上,瑞士央行就像是站在一个消防水管前,承诺把水管中流出来的水都喝掉。
瑞士央行黯然退场,瑞郎兑欧元立即升值近40%。欧元区是瑞士最大的贸易伙伴。依赖旅游业的瑞士企业和服务业立即感觉到受到挤压。
丹麦央行一直在抵抗类似的力量。它的主要政策是把丹麦克朗与欧元挂钩。对冲基金等投资者或已开始押注,在资金流入的洪流下,丹麦央行将无法维持丹麦克朗与欧元的挂钩。丹麦对此做出反应,将关键利率下调至负利率。事实可能证明,这样一种政策的代价是造成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缓慢。
鉴于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正大幅放缓且其两大贸易伙伴日本和欧洲的货币均大幅贬值,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多久之后会寻求让人民币贬值。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汇率战的做法──输出通缩,以这样一种以邻为壑的策略来破坏对手的经济。
无论瑞士、丹麦和中国央行的决定如何,这些汇率战将演变到何种程度都将取决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及其让美国消费者为全球经济复苏买单的意愿。(来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