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过于强劲?

经济增长疲软、通货膨胀下滑以及本币走强令亚洲国家纷纷推出货币宽松措施。新加坡周三下调汇率区间斜率,希望新元汇率(贸易加权汇率)的年度升幅小于过去两年来一直保持的2%。最近几个月,中国、韩国和印度也先后放松货币政策,韩国和中国分别在去年10月和11月下调利率,印度则是在今年1月15日采取举措。

就多数情况而言,亚洲国家放松货币政策更多是因为通胀下降、而非经济增长疲软。亚洲地区经济虽说没有加速增长,但也没有大幅下滑;工业产值增速仍稳定维持在5%-6%,相比之下,欧洲则有可能迎来五年中第三次经济衰退。星展银行仍预计今年亚洲10国经济将增长6%,较2012、2013和2014年6.1%的增速大体持平。

不过该地区通胀却在大幅下滑。油价下跌和本币走强都是背后推手。八个月来亚洲10国的总体通胀率下降三分之一,至2.7%,而过去三年的多数时间里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处于3%区间高端。在亚洲十国中,印度的通胀率降幅最大。去年12月份的同比通胀率为5%,较一年前下降一半。中国的通胀率也几近腰斩,目前仅为1.5%。

但这并不是印度和中国才有的现象。韩国和菲律宾通胀率下降了30-35%,泰国下降了60%,越南下降了70%。而新加坡过去两个月的同比通胀率均为负值,而且这还是在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的情况下。剔除食品价格,则新加坡通胀率跌至-1%。除印度外,亚洲十国通胀率下降大多与食品价格关系不大,而是主要归因于原油价格自2014年6月份以来下降了60%,以及本币升值——这一因素可能有些令人意外。

与石油的跌势相比,汇率对拉动通胀下降的作用可能更大。

亚洲货币兑美元也许是下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总体上贬值了。事实上,从兑美元、欧元和日圆一篮子货币的角度来看——而且应该从该角度来看——多数亚洲货币在过去六个月里出现了大幅升值。例如,自去年7月份以来,韩圆兑美元下跌6%,但韩圆兑欧元上涨了13%,兑日圆上涨了9%。相对于全球/三大货币篮子,韩圆上涨逾5%。

新加坡周三放松了货币政策。新加坡元兑美元自7月份以来累计下跌7.5%。但兑全球/三大货币仍上涨3.5%。这是新加坡央行认为存在政策放松空间、允许新加坡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亚洲几乎所有其他货币兑全球/三大货币均出现了大幅上涨。自去年7月份以来,新台币上涨7%,印尼盾上涨5%,菲律宾比索和泰铢上涨10%。由于与美元联系紧密,人民币和港元兑全球/三大货币篮子较六个月前上涨11-12%。考虑到亚洲十国的进出口相当于本国GDP的20-35%–新加坡和香港的这一比例更高–本币走强对通胀率的影响可能是低油价的两倍,石油进口占亚洲十国GDP的比例为1%-6%。

哪个因素的影响更大呢?占GDP3%的石油价格下跌60%(180点),还是占GDP 30%的进口遭遇本币升值10%(300点)?显然,亚洲目前的低通胀率并不完全是由油价下跌造成的。

亚洲货币是过于强劲了吗?

强劲的货币是一把双刃剑。这会使进口商品价格下跌,从而保持低通胀,并提高实际收入。但关键是要适度。本币过于强劲会降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使经济增长和收入状况恶化,而不是更好。亚洲货币是否已涨得过高了呢?

目前已开始有这种苗头了。亚洲货币兑三大货币自去年7月以来平均上涨了7.1%。至少并不出色的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的大幅下降表明已出现了放松政策的空间,无论是通过下调利率(韩国、中国、印度),还是让本币走软(新加坡)。

在一些国家,外汇储备下降也说明其本币过于强劲。在亚洲货币中,人民币兑三大货币的升值幅度最大,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过去六个月中减少了1,500亿美元。新加坡的有效储备(现汇储备与远期外汇储备之和)自去年7月以来减少了300亿美元。

新加坡外汇储备的下降规模听起来可能小于中国,但却相当于新加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如果按这种比例来说,新加坡外汇储备的降幅是中国外储降幅的七倍。

马来西亚和泰国外汇储备也显著下降。而且所有国家外汇储备下降似乎都是因为,本国央行在过去六个月里努力紧紧盯住不断升值的美元,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无论是以非正式还是正式的形式,盯住一篮子货币看起来是适宜的。新加坡实施了正式的一篮子货币政策,所以其在过去一年时间内用了这么多的储备来让新元升值这件事令人惊讶。其这么做的结果便是,经济增速逊于预期,通胀率为负。

新加坡绝非孤例。在2014年本国增长率为0.8%、同比通胀率0.8%、泰铢兑全球/三大货币篮子汇率自去年7月份以来上涨了10%的情况下,泰国央行这次为何选择把利率维持在2%不变令人不解,尤其是考虑到该国储备自7月份以来已经减少了100亿美元(占GDP的3%)。

在整个亚洲地区,增长乏力、通胀快速下降就容许——某些情况下是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不管是以降息还是以压低本币汇率的形式,行为模式是越来越清晰的:尽管各界广泛预期美国今年晚些时候将加息,但是亚洲正在放松货币政策。(来源:华尔街日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