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尝试案例

无分享无价值 
如果不是《纽约客》的一篇长文,即便是很多美国网络新闻从业者,也不一定知道27岁的Emerson Spartz。《纽约客》将其称之为”标题党之王”(King of Clickbait)。科技网站gigaom则为Emerson Spartz辩护:你可以不喜欢Emerson Spartz的工作,却无法忽视他在了解在线内容工作方式方面付出的努力。而现在看来,最终获胜的就越有可能是他。

Emerson Spartz的”事迹”如下:该公司(Spartz Inc)经手着30个网站,这些网站并无统一的美学标准。而有的主页也是杂乱无章、充斥着旧链接,上面未必就会出现有Spartz的标志;流量几乎完全经Facebook产生的,因此,品牌认知相对没那么重要。该公司大部分的创新考虑的都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如何推销和包装内容。

对Emerson Spartz来说,他只在乎两点:流量与是否有人分享。而对于传统媒体看重的事实核准、尊重来源等基本”行规”,Emerson Spartz却毫不在乎,他说出了或许是”新”新闻的价值观:我们审视世界的方式;如果有人分享,那就是品质。

BuzzFeed的逆袭
以病毒传播、倡导分享闻名的网络新闻站点BuzzFeed给很多传统媒体们上了一课。2014年8月,BuzzFeed网站流量超过《纽约时报》,成为全美第三大新闻站点。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BuzzFeed一切为了分享。和大多数新媒体的网站框架一样,BuzzFeed同样在网站顶栏放置热门新闻和头条文章,主体页面被分割为3部分。而当你打开某篇文章,上下拖动阅读时,无处不在的社交分享按钮让你极易产生分享冲动。  

文章内容上,从萌宠、排行榜、明星八卦、奇闻怪事无所不包,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极易生产病毒式传播链条。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BuzzFeed利用”创意”和”话题”,将之前的横幅广告包装成一条条有趣的新闻,放置在用户的信息流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查理之死:新闻业的隐喻  
Emerson Spartz旗下网站与BuzzFeed的火爆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传统新闻人的无奈。在美剧《新闻直播室》里,一贯坚守新闻底线的查理斯金纳之死实在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隐喻。查理临死前,其所在的媒体集团ACN正在启动一项新媒体计划”URACN”,这是一个 app,用户可以安装到手机上,随时随地拍摄、跟踪名人,并拍照分享到公共平台;同时,ACN设定专门时间报道明星的推文……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新计划带动了收视率,并扩大了观众群体。

Wonker:新闻百科全书 
马云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随着阿里上市再次被人热议。而在这些年的新闻行业,梦想破灭的速度已经超过硅谷创业公司成立的速度。有个传统媒体朋友感叹:听过了太多大道理,依然无法转型互联网媒体。然而理想主义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严肃新闻,特别是政治新闻日渐凋零的今天,一个名叫Wonker的网站让人眼前一亮。

针对每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网页包括以下几大部分:事件核心;事件中多方的态度;事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线。这种版块设计让人一目了然了解事件的基本过程。或许有人觉得这个架构类似于维基百科,但Wonker还有着内容策展的功能,类似于Quora或知乎,以开放式的用户问答展现展现事件的核心观点,多方态度,事件历史。同时,由于这些话题时刻保持开放,这也使得每条政治新闻都保持内容更新和完善。  

在全球新闻研究领域颇有盛名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曾在2013年发起一个讨论:What Is Journalism For?参与讨论的既有传统报人,也有新媒体新贵;有新闻学院教授,也有博客记者自由写手;有著名节目主持人,也有即将入读新闻学院的大学新生等等。他们的回答其实并不重要,真正让我们欣慰的是:新闻业这个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发展起来的古老行业,到现在还有无数个创新的机会。 

这可能是旧世界的结束,也必然是新世界的开始。(来源:科技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