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银行”:救人赚钱两不误

如果你年龄小于50岁,排便规律,而且愿意每天去美国麻省麦德福德跑一趟,那么没准你可以每天得到40美元的外快,而你需要做的事情只是生产便便。

要想得到这笔收入,请拜访“开放生物群”(OpenBiome)。它是全美唯一的独立非营利性“粪便银行”,初建于2012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马克-史密斯(Mark Smith)创立。开放生物群向33个州的122家医院提供粪便样本用于肠道菌群移植治疗。

为什么要捐粪便?

粪便库收集的这些粪便样本主要用于治疗一种特殊的肠道感染——艰难梭菌感染。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它的出现往往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艰难梭菌感染每年可导致1.4万美国患者死亡。由于抗生素耐药问题愈发严重,这种肠道感染也变得更加难治和容易复发。而对于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而言,移植健康人粪便中的肠道菌群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经典的粪菌移植方法是通过口鼻或肛门插管,将新鲜粪便送达肠道。这样新鲜大便中的肠道细菌就可以在被移植者体内重建肠道菌群,缓解肠道感染。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既需要粪便提供者拥有健康的肠道菌群,又需要保证粪便新鲜以维持细菌的活性,而“粪便银行”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捐献过程并不容易

捐粪便换钱听起来似乎是极其轻松愉快的致富之路,而事实上,想要成为一名粪便有偿捐献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为确保粪便质量合格,捐献者必须首先填写由12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交代自己的既往病史、旅行经历以及近期使用抗生素情况。接下来还要进行粪便检查,确保肠道菌群健康、不含高危病原体。然后,还要抽取血样,进行甲乙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检查。全套筛查下来大约要花上1000美元,所幸“粪便银行”会承担全部费用。

筛查合格之后,捐献者就可以正式上岗了。开放生物群希望粪便捐献者可以在60天内进行频繁的捐献,在此期间,捐献者需要每周至少来机构4次,并把他们的“捐献样品”投入坐便器上一个帽子形状的收集器里。每成功捐献一份样本,捐献者就可以得到40美元报酬。一次采集的粪便标本通常可以用于4-5位患者的治疗。收集到的粪便样本会在-80℃条件下保存,并放在干冰上运输。开放生物群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冷冻便便的疗效与新鲜的一样好,而且它们更加方便,“保质期”更长(可达6个月),还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粪便银行”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因为他们通常更加健康。这里的捐赠者平均年龄大约在30岁上下。附近塔夫脱大学的学生们也为粪便库贡献良多。为了鼓励人们捐献,“开放生物群”在例行报酬以外还设置了“每月捐献最多奖”、“单次捐献最多奖”之类的奖项,并向优秀的捐献者们授予“拉屎之王”(King of Poop)、“小翔维尼”(Winnie the Poo)之类逗趣的称号。

FDA的管理难题

“粪便银行”项目听起来十分美好,不过在类似医疗服务的监管方面依然存在不少争议。

如何对粪菌移植进行恰当的评估和监管,这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面临的一大难题。FDA指出,虽然在不少案例中,这种治疗手段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但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没有在对照试验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如果处理不当,这种移植可能会导致新的感染,此外某些关于粪菌移植的广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夸大宣传。

然而,像对待试验药物那样对粪菌移植进行管理也存在很多困难。粪便菌群的成分极其复杂,评估药物的手段很可能并不适用于它。而且,如果把它看作试验药物,临床上需要治疗的患者也会很难获得使用批准。目前,FDA对粪菌移植的态度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医生在常规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身上自由执行移植,而明确的管理规范至今尚未出台。

今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个新的粪便移植指南草案。FDA认为,患者或者医生应该明确知晓谁是粪便的捐献者。而这一要求可能对粪便银行不利——他们目前只是将粪便提供者标记为“捐献者1”或者“捐献者2”而已。现在,FDA的草案正在征求反馈意见,这一领域未来将如何走上规范化道路目前仍不得而知。

未来的大便药丸

以往的粪便移植往往需要插管灌肠,实施过程对患者不够友好。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进展也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哈佛医学院和马赛诸塞州综合医院的研究者们使用来自健康捐献者的冷冻粪便做成口服药丸,成功缓解了一些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腹泻症状。研究者发现,口服大便药丸缓解感染症状的效果十分喜人。但出于目前只是小型的研究,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本次研究的结论,并需要对这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果“大便药丸”和“粪便库”得以普及,将来就会有更多患者可以从中获益。(网络整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