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中国人,我有英国国籍”
最近遭遇了一件令我很苦恼的事,是关于爱不爱国的。我和几位香港朋友讨论特首普选的事,他们支持香港公民提名制,我支持必须由提名委员会把关,因为决不能让不爱国的反华人士上台,结果争执不下,几乎不欢而散。
香港朋友关于爱国的观念让我很震撼,他们认为如果坚持只有爱国主义者才能参选,那么体制先进的香港最终就会大陆化,因此普选必须遵循香港人利益优先的原则。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爱国的人也有资格当特首?他们就说大陆腐败很严重,雾霾很厉害,食品不安全等等,香港必须坚持和保持自己的制度优势,而不是一味向大陆看齐。
曾几何时,爱国还是不爱国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中国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等等这一切,都让我热血沸腾,中国要自强,要崛起,这是想都不用想的,爱国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能,难道不是吗?
和香港朋友的争论让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我刚到英国留学,人生地不熟,很渴望结识同胞,结果遇到了一个和我一样说大陆口音普通话的人,我很开心,脱口而出一句:“太好了,你也是中国人。”结果那个人的表情变得很难看,他纠正我说:“我不是中国人,我是英国人,我有英国国籍。”这种反应和我后来认识的犹太人截然不同,不管是美国的国籍还是英国的国籍,犹太人始终都会首先说自己是犹太人。犹太人的爱国主义十分的强烈,这让我非常的羡慕。
爱国是一件曾让我困惑的事,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国家?是否因为中国发展阶段的不完美和缺陷,就应该放弃爱国?是否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就应该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国家?我常常思考这些问题。
做默默的经济学助教还是做疯狂的英文教师?
我回国的时候去一所国际学校面试当老师,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当英语老师,一个是给外教当经济学助教,前者工资要高两千,地位也高,而当助教不代表就能转正做教师。当时英语教育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我父亲支持我教英语,说有空还能去新东方赚点外快,当经济学助教前途渺茫。
结果我还是选了当经济学助教。我的专业是经济学,舍不得丢掉,我期望自己能把经济学给弄好,以后好有机会报效国家,而教英语更多是追求挣钱的疯狂,没什么意思。
这就是爱国让我作出的选择,一个不精明,不明智,不考虑经济利益的愚蠢选择,也许我这一辈子就只能混个助教了,但我就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我刻苦地默默学习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相信只要有才华,就有报效国家的那一天。
2010年10月,我在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劝阻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经济评论而崭露头角,踏上了一条徐徐上升的学术之路。
如果当初我选择教英语,也许今天是新东方一名疯狂的英文传教士,为挣钱买房买车而努力着。而现在,学有所成又能报效国家,于我而言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
时至今日,我的文章几乎登上了国内外所有重量级的中文和英文财经报刊,许多经济改革的建议都契合习李新政的改革路线。虽然金钱上我没有什么成就,但这些已经让我很满足。
这就是我爱自己国家的方式吧。国家就好比自己的爱人,当你爱她,就会承诺给她幸福,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把工作水平提升,实现誓言。你还必须受得了打击,扛得住挫折,不能一有不如意,就把气撒在她的身上。当然也有一些爱情,是靠花言巧语和追求一时的快感获得的,这种爱情几乎很难持久,充其量是些各取所需的苟合。
这样的爱国,这样的爱一个人,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或许显得不够灵活,甚至会被人骂成是痴情的傻瓜,没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又何妨?
十多年前,那个脸色难看的人,强调他是英国人的时候,我曾经很痛苦,很愤怒,但我如今已不再充满那种嗔恨了。
爱国和爱一个人一样,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爱国,就觉得义愤填膺。就好比你爱自己的母亲,而别人说她是个眼界狭小的村妇,那又何妨?一个家庭如果子女多了,会有孝顺的,也会有不孝顺的,没有必要因为其他的兄弟姐妹不孝顺,而放弃自己的孝心,甚而为此和兄弟姐妹吵闹起来。
爱国就像爱一个人一样,也要痴情无悔,决不是吃亏上当,计较输赢。你要为她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做出平常情况下无法达到的成就。这绝非我空洞的说教,而是我亲身经历的肺腑之感。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爱国?
我从小就爱读史,每每读到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这样的故事,就怆然泪下;读到大好河山被外敌践踏,人民惨遭侵略者蹂躏屠杀,就十分渴望自己能够生在那样的年代里,赴汤蹈火,救亡图存……幼时读书和受到的教育,给我的精神世界打下了深深的民族英雄情结。但这种情怀也有一种巨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受害者情结。我觉得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犯下过滔天的罪行,我从骨子里警惕他们,但也很自卑,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而中国还不够发达。
当年我带着这种心理远渡重洋去英国留学,可以说过得很痛苦,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捍卫国家尊严,为此常常和外国同学争执,这让我很孤立,很偏激,很压抑。我们为台湾统一,为西藏新疆,为香港回归,为民主人权而争吵。我深深觉得西方对中国有很深的偏见,我觉得无助,却又无法改变,于是选择了自我封闭。
如果就这样自我封闭下去,那我就白白出国留学了。
最后我放下了受害者情结,更放下了自卑。英美朋友批评中国的民主、人权等等问题时,我不再怒不可遏,我告诉他们中国曾经有世界上最多的文盲,最多的饥民,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没有,拿什么去追求民主和人权?而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希望未来更好。许多西方朋友都表示理解,而我也不再热衷于争吵,我渴望融入他们,学习他们,才有机会超越他们。
愤怒只能走向自我封闭和毁灭。在国外的经历使我体会到,中国强盛,中国人才能有尊严,中国衰弱,中国人就永远也逃脱不了被歧视的阴影。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的国运紧紧相连,这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
也许有些人努力想出国,移民,把自己变成英国人,美国人,他们鄙视自己的国家,但也没有必要生气,他们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爱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更是一种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就和选择你爱听的歌曲一样。小时候我很讨厌邓丽君的歌,结果30岁后却疯狂地喜欢上了她柔情似水的歌声。许多人本来是不爱国的,结果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慢慢才体会到了故国的好。
如果我不在英国经历苦辣酸甜,也不会懂得爱国的重要。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应该继续保持和那些香港朋友的友谊,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儿女,应该保持团结,不应该为谁爱父母多一点少一点而计较得失。爱国就是爱家,爱国不是为了爱不爱,爱多少而争吵,而是血浓于水的无私和责任。(来源:公民经济学家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