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杨绛先生103周岁寿辰之际
2014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3周岁寿辰。这位温柔典雅、安静博学、刚柔并济的百岁老人,她绵长的生命,既烤着百年历史之火,又烤着中西文化之火。但她既不食古不化,也不食洋不化,西洋的自由博爱与传统的隐忍内敛在她身上得以完美地结合。她自诩“业余作者”,但跨越了八十年的创作时空,她在翻译、小说、散文、戏剧、评论诸方面皆有不凡的建树。她站在中西文化交接点上,以其高贵、博爱、坚韧的灵魂,冷峻深刻的笔触解析着社会与世人,为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带来温润的慰藉。
两脚踏中西文化
刘勰以为“情性所烁,陶染所凝”,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既“肇自血气”,又“功以学成”,是先天悟性和后天培育的结晶。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杨绛自称“寒素人家”,曾祖父、祖父皆热爱读书,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曾留洋习法学获硕士学位,是上海著名的大律师,也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
杨荫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自立。”他看重的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中的精粹部分–重生命、重个性、重科学民主等,崇尚“大扣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启发式教育,而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杨绛受益匪浅。胡河清以为,“在中国的书香门楣中,确实有无数条这样的沉淀着传统文化高深智慧的走廊。在这类走廊里,师父对徒儿,父亲对女儿,正是常常以密法心印的方式传授智慧果的。杨绛的‘天眼’,大概就是这样被她父亲灵异的手指叩开的。”
小学阶段,杨绛与姐姐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启明,开启了中西文化视野。后就读振华女校,校长和老师皆为名师,教科书采用外国最新版的教科书。为此,杨绛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5年杨绛随同钱锺书留学英法等国,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滋养下,她的思想和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也为今后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可见,家学渊源的辉光与中西文化的交相融照,丰富了杨绛的人生视野和艺术源头,这亦是她的生命和创作不曾枯竭的底蕴所在。加之敏而好学、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杨绛的创作丰富、灵动,让人咀嚼不尽,常常生出无以名状的美感、神韵。无疑与她文化构成之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丝丝相关。
1940年代以来,她不论翻译《小癞子》《唐吉诃德》(曾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吉尔·布拉斯》等,还是创作小说《洗澡》、散文集《我们仨》》《回忆两篇》《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文论《春泥集》、《关于小说》等,又或九旬高龄整理出版《钱锺书手稿集》,都全面彰显了其对中西文化的透彻了解。杨绛广采博取,中西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杨绛在百岁感言中,提及自己站在中西交融的创作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制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我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由此可见,杨绛既饱汲古典文化滋养,又沐浴西方现代文明雨露,她两脚踏中西文化,形成了东西方文化杂糅调和的特性。
“人生边上”的智慧
96岁高龄,杨绛完成了人生哲思录《走到人生边上》。她说,“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她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创作的轨迹,无不彰显了走到“人生边上”的自由足迹。但这非杂乱无章的拉杂弹,而是“人生边上”的生命交响曲,流淌着自由从容的动人音韵。
艺术家应该保持一颗自由无蔽的心,持守广博、开放的胸怀,笑对世间的风云变幻。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季扎曰:“大凡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1927年,杨绛在《振华女学校刊》发表过五言古诗《斋居书怀》云:“松风响飕飕,岑寂苦影独。破闷读古书,胸襟何卓荦。有时苦拘束,徘徊清涧曲……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今日有所怀,书此愁万斛。”自小杨绛就形成了“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超脱的品性。
杨绛常年闭门谢客,蜗居书斋。她酷爱读书,同时也读人世社会。她为人处世毫不张扬,却非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她自由、敏锐的玲珑心窍对世事的洞察、于人心和生命的体悟有过人之处。胡河清以为:杨绛“之所以喜欢关闭,是因为她对人生中的险诈罗网看得太透彻了!然而她又有一副菩萨心肠,因而免不了为别人暗暗担心。虽然她常年关闭,但又有什么隐曲之事躲得过她阅尽人间沧桑的慧目呢?”因此杨绛“人生边上”的哲学,并非避世,大概是她阅历和体察变幻无穷的有情人间,渐渐地领悟和磨砺出来的,实际蕴含着传统的隐忍内敛和西方自由博爱的智慧。
钱锺书杨绛夫妇说话玩儿时,都希望披着隐身衣外出遨游,摆脱羁绊,到处阅历。但“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隐身衣》)穿上如斯隐身衣,可体味人生别样的风景,可葆全天真,从容潜心自己的事。而在我们物欲横流,一般人争当“人上人”“出人头地”的现实社会,穿这样一件卑微的隐身衣,甘心郁郁久居人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因此,杨绛“人生边上”的智慧非物欲熏心的现代人能轻易练就,这需要“卑微”和无碍的心灵作为“代价”,能有多少人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专家、杨绛的同事郑土生在杨绛百岁生日时献诗《寿星颂》:“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才识学德传五洲,崇高心灵享永年。”此为杨绛“人生边上”的智慧和真性情的凝练表达。
智者的人间关爱
多年前杨绛对《围城》的题解,让人击掌惊叹–“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异曲同工于弘一法师“咸有咸的好,淡有淡的好”的禅悟。杨绛从容地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接点上,悲悯地审视着有情世间的聚散离合。
钱锺书和钱瑗去世后,杨绛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夫妇的全部稿费和版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掖贫寒优秀的学子。至今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受益者数百人。杨绛以其“不言之教”和智者的关爱的感染世人。
杨绛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无奈她痛心发现,“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2002年,无锡市政府擅自修复钱锺书故居和建立钱锺书文学馆等,杨绛一而再向有关部门提出陈情,拒绝把钱锺书作为“无形资产”和“旅游创汇”的招牌。2013年5月,京城某拍卖行宣布将拍卖一批“钱锺书书信手稿”,包括钱锺书与家人朋友的通信等。杨绛发表公开声明并发出律师函,表示她“很受伤害,极为震惊”,并希望有关人士和拍卖公司尊重他人权利,停止侵权行为。风烛残年的百岁老人,一反平素温婉隐忍的姿态,坚韧不屈地维护家人的尊严和合法权利,发人深省。
的确,在泥沙俱下的历史转型期,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利益。为此,杨绛为道德感日渐衰退的社会致以最严酷的拷问,并提出疗救的药方:“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杨绛修身锻炼的思想,无疑是对灵魂失去家园的现代人的最好的启示。它也是古训“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现代阐释。杨绛以为,修身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是为了怀抱更大的人类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求得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杨绛以灵魂拷问的姿态与智者的人间关爱,殷殷规劝人类不断地严格自省和修炼,定能积累起人间的大爱,让我们感动和羞愧。
103岁的杨绛站在中西文化交接点上,她似乎兼具了对有情人间的博爱情怀和东方传统的精深修为,她以过人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以宽容的态度体谅芸芸众生的苦衷,从而为凡夫俗子的人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