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起的一周,李嘉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甄选出其投资的七个科技创业项目,以“科技夹子”为题先在北京公开亮相,后赴西安、苏州、广州等城市巡展,意在为这些“李嘉诚门下”的科技创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铺路。
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于1980年,“超人”视之为“第三个儿子”,并将三分之一资产投入其中。“世上不少重新定义、重新改造、重新想象、重厘层次在进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机遇的无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说乎。”李嘉诚基金会董事、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创始人周凯旋在推介会上代为转达李嘉诚的书面致辞,呼吁人们参与、互动、缔造未来。
在高科技领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国同行视为劲敌的所在。李嘉诚近年频频透过旗下维港投资涉猎以色列初创企业,这其中就有后来被谷歌收入囊中的导航软件公司位智(Waze),以及移动设备应用开发商Onavo。
此次参与中国巡展的均为维港投资所投资的企业。维港投资由周凯旋及其长期商业伙伴张培薇创办于2002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寻找、识别各种实际有效的服务和技术。七家参展的高科技创业公司有四家来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西班牙;研发技术分属农业、生物工程、医疗、能源、环境治理、大数据等领域,商业前景广阔;员工数目普遍不超过30人,创始人年龄在30岁上下,年轻有为。
活动主办方除了李嘉诚基金会,还有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的中国经济年鉴社、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动备受当地政府欢迎。与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联动推介科技项目,可为创业公司尽早落地中国铺路,这正是李嘉诚基金会的优势。据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介绍,活动起源于国研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动。韩俊参观了李嘉诚基金会投资的研发育种技术的凯伊玛(Kaiima)公司,其技术可令小麦增产30%以上。
“韩俊对这个数据有些怀疑,他冒着酷暑在田地里一粒一粒地数麦穗,得到确切的数字之后,才相信了这个结论。”李明说,韩俊回国后即撰写报告递呈国务院,希望将技术引入中国。自此,国研中心也与李嘉诚基金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知基金会投资诸多创新项目后,更产生了“将这些项目介绍到国内”的想法,两家机构一拍即合。
投资全球化科技的未来,不能忽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此番巡展中,创始人们都期待新技术尽早顺利进入、拓展中国市场。尽管对他们来说,中国是个陌生的国度,其中两人就告诉记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国内地,行程虽满,但感觉新鲜。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外资研发机构参与中国科技计划实施的新机制和新途径,亦即通过搭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助力企业链接全球资源和市场,促进世界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中国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场化导向机制,即以市场方式配置科技资源,令其发挥更大效能。不过,外资科技进场,如何与当地政府、企业等的现有生态和谐共处、携手共进,减少不可预期的阻力,是这些创业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新星云集,谁能在中国成长为下一个科技大腕?本土化商业模式料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备受粮食问题困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成立于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凯伊玛是个福音。该公司主力研发生物科技和育种技术,其最核心技术–倍体强化(Enhanced Ploidy,下称EP),可大幅增加农作物产量。
Kaiima的希伯来词意为“可持续的、长久的”。“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的理念相一致:发展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技术,这和目前已有广泛应用的技术很不一样。”凯伊玛CEO多伦-盖尔(Doron Gal)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
2011年完成第二轮融资后,凯伊玛明确了全球发展战略,在寻找新一轮投资者时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资机构,拥有中国背景和资源的维港投资进入视线。盖尔向记者介绍,最初维港投资表现得更为积极,因为当时公司并不缺乏追求者,不过随着接触的增加,双方均认为找到了合适的伙伴。
2013年9月,凯伊玛完成总额为6000万美元的第三轮募资,投资机构除了维港投资,还包括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资公司英飞尼迪集团(Infinity Group)。公司现有114名员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2014年,凯伊玛成立了中国子公司。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指出,到2050年前,全球粮食生产需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这是凯伊玛发展的机遇,盖尔十分自信地认定,目前世界范围内,在提高量产方面,EP技术是最先进的,也非常安全。EP技术模仿的是植物自然进化过程。在应对环境压力时,植物通过染色体加倍,进化成更强大个体,这在植物界相当普遍,比如小麦本是两倍体植物,经过上万年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最终成为六倍体。
多倍体作物可以在干旱、高温、病害等苛刻环境下获得更高的产量。EP的技术与自然进化机制一模一样,不同的是,EP加速了进化过程。“生物科学领域有很多不确定性,用数字量化产量的提高非常复杂,”盖尔说,“我们的目标是可以把产量提高10-30%。” 因为EP的自然演化属性,与转基因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据凯伊玛中国公司CEO矫树凯介绍,EP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针对某一具体的性状,转基因技术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在抗虫抗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还没有在直接增产粮食上取得任何突破;第二,EP技术没有引进任何外来的基因,因此不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在推广过程当中,不用经过复杂的基因安全证书认证等,在应用上比较便捷。
在矫树凯看来,凯伊玛的EP技术最强大的地方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强者更强”,不同公司的不同品种,只要利用EP技术,都会在现有品种上得到提高。正因如此,凯伊玛跟几乎所有的大育种公司和机构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国际水稻研究所。 “我们跟大公司的合作大于竞争,凯伊玛负责利用EP技术加强他们的种子,帮助他们培育更好的品种。大公司可带着凯伊玛先进的技术,更快地走进农地。”盖尔同时强调,凯伊玛的技术已经积累了12年,建立了很高的壁垒。
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EP技术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目前凯伊玛的盈利方式。未来,通过EP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品种走向市场后,凯伊玛会评估EP带来的增产价值,这部分价值将在种植者、种子公司和凯伊玛三方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由于技术投入非常巨大,目前凯伊玛还没有盈利,盖尔预估,凯伊玛可以在2016年实现净利润。
凯伊玛非常重视中国的业务发展,矫树凯介绍,凯伊玛会根据中国行业政策设计不同的商业模式。例如,目前各大公司在玉米育种方面较成熟,凯伊玛会参考他们的模式,与中方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经营;在小麦育种方面,政府投资成立一个项目,中方有承担单位,凯伊玛与承担单位合作提供技术,双方共同研发新品种。
另一家关注食物未来的公司更为具象–专门制造人造鸡蛋。在美国硅谷众多创业公司中,Hampton Creek食品公司着实算个异类。当其他人都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热门概念上大做文章时,该公司创始人乔什-蒂特里克(Josh Tetrick)却带领麾下的植物学家、生物化学家、食品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研制“人造鸡蛋”,研究如何在上千种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质。
在传统禽蛋产业中,一颗鸡蛋的诞生过程,实则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转换食物能量的过程。蒂特里克认为,传统产业不仅饲养方式不人道,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也十分低效,其间的碳排放更是令生态环境难以承受。他致力于用豆类植物蛋白研制鸡蛋替代品,现已成功混合加拿大产青豆、南亚大豆等12种未经基因改造的植物,研制出味道、营养价值、胶质特性与鸡蛋基本无异的植物蛋白替代品–不含胆固醇,保存时间更长,成本比真鸡蛋少近一半。
这一创新理念赢来投资者青睐。早在李嘉诚之前,Hampton Creek公司已获比尔-盖茨及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注资。今年2月,公司成功揽下维港投资领衔的2300万美元B轮天使融资,此轮的投资者还包括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旗下的雨云创投(AME Cloud Ventures)、科斯拉创投(Khosla Ventures)以及对冲基金大鳄汤姆-斯太尔(Tom Steyer)。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推出以类鸡蛋为主要成分的蛋黄酱产品“就是蛋黄酱”(Just Mayo),正式进军食品市场。该产品已于全美Costco、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上架。蒂特里克向记者透露,也在筹划将蛋替代品引进中国,而李嘉诚的投资恰可助力其步入这个鸡蛋消费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庞大市场。“中国非常依赖禽蛋类制品,而且曾是禽流感发源地,这些都是Hampton Creek进军中国市场的机遇。”他说。
人体除日常所需食物之外,医学检查也属必要。来自以色列的公司Medial Research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常规血检资料,提供低成本的癌症筛查技术。公司创始人兼CEO欧瑞-格瓦(Ori Geva)介绍,他们的技术可通过搜集包括血常规化验的大量电子病历数据,对潜在患病人口进行早期检测,并筛查出癌症高危人群。由于血液检测费用较低,使用其专利技术算法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可大大减少癌症筛查成本。
癌症筛检可在早期发现癌症,然而现有多数癌症筛查技术饱受诟病,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测、大肠镜和活体细胞取样等技术缺点不少,如过程繁琐、成本过高、对身体有一定伤害,令许多潜在癌症患者望而却步。另一面,准确率也堪忧。美国《家庭医药年刊》的一项学术报告表明,在14次癌症综合筛查监测中,至少1次误诊的概率平均可达50%左右,而错误的癌症“死亡通知书”无疑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如果能借助大量既有的血检数据,利用尖端数据分析技术,癌症筛检可以变得更简单、更低成本。”格瓦说。Medial Research现已推出的一个数据平台,专门筛查直肠结肠癌。该项目通过与大型医疗机构合作,获取大量现有的常规血检资料,然后利用算法分析,为每个个体得出直肠结肠癌的风险评分。格瓦表示正着手将这套体系引入中国,已开始在中国大型医疗机构和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中寻找合作者。在全球五种流行肿瘤疾病中,中国的肺癌、食道癌患者死亡率高居全球首位。格瓦透露,将会针对中国多发的肺癌和胃癌改进模型。
前述三家公司关注人体本身所需,另有三家直指生活环境改善。2013年末,李嘉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展示一只纳米LED灯泡,报道发表后即引发“李嘉诚效应”,产品销售剧增,LED照明概念股瞬间猛飙。研发这款高能效灯泡的,是由三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80后”毕业生创办的Nanoleaf,故事的开头可溯至2009年,三人在毕业数年后重聚,欲在绿色能源领域有所作为。
目前,全球LED照明产业仍处发展初期。受限于散热能力,市场上能替代功率75瓦或100瓦白炽灯泡的LED灯产品不多。以能耗、寿命、环保等维度论,Nanoleaf生产的LED灯泡都属其中佼佼者。31岁的创始人闫思成(Christian Yan)介绍道,功率12瓦的Nanoleaf灯泡,即可发出与100瓦普通白炽灯相当的亮度;能源损耗可控制至5%,远低于普通白炽灯20%的能耗;使用寿命更可达3万小时之久。通电过程中,Nanoleaf灯泡可自动调节电流输出,维持60-70摄氏度的安全恒温,减少热损耗。此外,Nanoleaf灯泡设计别具特色,是由可折叠的印制电路板组合而成,可供刻印各色图案。
早期的批量生产所需资金,Nanoleaf主要从众筹网站筹得。里程碑式拐点发生在近半年,Nanoleaf获得维港投资及凯鹏华盈(KPCB)的共同投资。“这是新的一大步⋯⋯我们现在拥有充足的资源可加大研发力度,并数以倍计地扩张生产规模。”Nanoleaf官方博客如此写道。虽说科技含量与艺术品位俱佳,但造价着实不菲,Nanoleaf灯泡目前最低售价35美元。显然,进入寻常百姓家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今年春节前Nanoleaf进驻深圳,眼下重任之一是建设位于东莞的全自动化生产线。Nanoleaf希望,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建成,生产成本可以降低。
Nanoleaf写在官网上的宏伟目标是“以我们的创新彻底改变照明产业,照亮世界的同时保护好地球”。未来他们还打算生产无需调光器即可调节亮度的灯,布局商用照明和家电自动化。
节能之外,环保的另一重点是减污:处理已有污染、减少新增污染–前者的代表有研发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NanoSpun公司,后者代表是Tipa公司–研发生产百分百生物可分解的物料包装,这两家公司也都来自以色列。Nano意指“纳米”,Spun译为“纺织”,二词的组合指向NanoSpun公司的技术精髓:利用微纳尺度的多孔纤维材料,增强特定的生物过程。他们希望以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技术制备微纳纤维,推动智能纤维的发展。
作为高效的水处理技术之一,膜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而静电纺丝技术可连续制备直径短至几纳米的纤维,因其直径小、孔多、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大,去除杂质高效,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质量颇佳的膜材料。NanoSpun在推介会上介绍的废水生物处理产品是他们首批推出的产品,借助纳米科技,以生物方式处理水、废水和溢油。
据其官网介绍,水及污水处理产品的关键技术,是在智能双层中空纤维的多孔净化面料中,有效装载生物活性元素。公司创始人兼CEO欧哈德(Ohad Ben Dror)在推介会上说,NanoSpun的产品可以做到几近完全没有能耗。NanoSpun最初的技术灵感起源于与美国麻省理工齐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团队成员也多来自此校。NanoSpun的产品线,现已拓至智能包装、纺织物和医疗器械,其技术可为众多产业提供不同纳米结构的应用产品。
第三家绿色科技公司Tipa的创始人达芙娜-尼森鲍姆(Daphna Nissenbaum),是推介会上惟一的女性创始人。在以色列聚焦突破性创新的新闻网站Nocamels.com5月12日一篇报道中,达芙娜被列为国内科技界十大女性领军人物之一。公司名Tipa,在希伯来文中意指“水滴”,其主力产品是百分之百生物可降解的物料包装,180天内可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术,使产品兼具极佳保湿保鲜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几近传统食品包装塑料,可应用于脱水、新鲜、冷藏、冷冻食品。
在这个社交媒体满天飞的时代,人们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与陌生人见面,不管是职业面试、寻找驴友抑或被迫相亲时,人们都会偷偷搜索一下对方的主页、微博账号或浏览一下微信朋友圈,以获得初步了解,寻找最初的信任凭据。个人和企业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自我,也似乎成了这个陌生人世界中建立互信和声誉的依据。
Traity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个人或者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信誉档案平台。具体来说,Traity通过抓取每个人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履历、行为模式及言论,同时还包括交易网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记录,通过大数据整合,勾勒出一副巨大的“个性考察图”,试图将每个个体的信誉、优缺点进行量化,让参与者更认清自己,同时了解别人。
“我们想建立这样一个世界:人人互信,即使未曾谋面,也不会有隔阂。”Traity的创始人胡安(Juan Cartagena)表示。这家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创业公司借助了当今互联网界两个最炙手可热的概念:大数据和线上名誉管理(ORM)。在互联网时代,线上的名誉已经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另一张脸”,人们往往通过搜索一位陌生人或者一家企业在线上所呈现的形象,以获得最初印象。这些谷歌搜索页面中所呈现的信息可能意味着一个潜在的职业机会,一次购买决定甚至一桩商业合同。
Traity通过提供用户线上名誉的标准化评估,以量化直观的方式呈现用户的线上名誉,并成为线上人际互信的通行证。这一平台可以在企业招聘、个人财务风险及企业线上营销等领域得以运用。Traity目前已经拥有超过80万登记用户,并获得了包括维港投资、贝塔斯曼集团等的首轮投资。Traity期望帮助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方面建立信誉参考体系,并寻找大数据及社交媒体合作伙伴,在保险、个人信用等领域有所作为。(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