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生,台湾台东县人。童年生活贫困,16岁时在工厂工作时,因碰触高压电线而发生意外,经医生抢救挽回生命,但截掉了两只胳膊和一只脚,后又因事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谢坤山没有向命运投降,反而自己发明了许多方法做到日常自理,并开始学着用嘴咬笔习画,最终成为一名口足画家。多年来,他不但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绘画作品,更以自己的经历激励了许多人。
多年前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谢坤山的访谈,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对于那个短暂的画面最终所留下的记忆只有–哦,这是一个十分有毅力的残障人士。因为对于多数身体健全的人来说,这样“只出现在电视中”的励志人物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不想多年以后,我竟忽然有了与谢坤山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亲临他的演讲现场,与他一同进餐,为他专门做访谈。
他的的确确没了完整的左臂,右臂只剩不足20cm的一小截;他的右腿是假肢,左脚没有脚趾,每走一步,哪怕仅仅站立也疼痛难忍;他戴着的近视眼镜后面的右眼,是灰白色的,没有视力。但就是这样残缺的身体,能够自己进食、饮水、入厕、洗澡,能够写出工整的字体、画出美丽的油画。
如果不是与他面对面,你无法真正体会他自心底发出的乐观笑容有多真诚;如果不是与他面对面,你无法相信他以多么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来完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如果不是与他面对面,你也无法想象他有多享受这痛并快乐的人生。
在谢坤山的生命历程里,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体味和感悟。不仅仅是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有凡事都能转换角度思考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从不避讳自己的残障,生命中的一切让他学会自信、从容、幽默、睿智,也让他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我还拥有什么?”
“只要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只想自己还拥有什么,那么即使目前一无所有,也不代表我永远不会再有。我相信,人只要不自我设限,那么未来的路必将无限宽广。”
任何人,当他失去身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心里想得最多的,一定是“我没有……了!”“我再也不能……了!”如果他像谢坤山一样同时没有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很有可能就活不下去了。那么,如今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活得十分有尊严的谢坤山,他当时所想的又是什么呢?
身体仿佛不再属于自己的痛楚、庞大的医药费压力、母亲忧伤的面容和父亲无奈的叹息、亲友的同情怜悯像一座座大山向他压来。然而,不愿被击倒的斗志却让他跨越了伤痛的忧郁。“对于身体的残缺,我从不逃避,并企图让自己相信,我正在克服‘它’。我不断地暗暗自问:‘未来的日子,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是的,谢坤山想得最多的不是“没有”和“不能”,而是“还有”和“还能”。
最初的伤痛过后,他开始认真思索自己未来能走的路。他有过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想过当作家,“但是要当作家,总得先学会自己写字吧?”看到正在写功课的妹妹手里握着的铅笔,谢坤山的思绪随之起伏。“难道这么轻的一支笔,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能力把它拿起来吗?”然而心念电转,“没有手,我还有嘴啊!嘴巴不只是用来吃饭、说话而已,它还能咬住笔写字,不是吗?”
“我还有嘴!”这是谢坤山改变自己的开始,这番思索让他体悟到:“只要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只想自己还拥有什么,那么即使目前一无所有,也不代表我永远不会再有。”
谢坤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此之后,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他所想的,始终是自己还拥有什么,然后再去想如何利用这一点点“拥有”来解决问题。有嘴,他学会“拿”起笔写字、作画;有一小截“可爱的小手”(不足20cm的右臂),他发明工具套在上面,做到自己进食、入厕,生活完全自理;有爱自己的母亲,他把她的爱振作成力量,时刻坚定自己勇敢面对的决心;有众多来自社会的温情,他越来越积极乐观,并开始将这种乐观和希望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过程,而每一个小小的拥有都令他充满新的希望与动力。于是他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去想自己有多么不幸,而是要想想不幸中的万幸,“只要有这些,你就什么都能做!”
想,就要去做
“每天,我不停地练画,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我必须更努力地攀住希望的绳子往上爬,让心智与心境不断地提升。在别人对我残缺的生命提出质疑时,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救赎我那绝不向命运低头的灵魂。”
“想,就要去做。”在谢坤山的每一次演讲中,他都会提到这句话。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难之后到底有没有后福?没有!为什么?因为你天天待在那里想,后福不可能自己走过来!”
“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可能吗?不可能!因为上帝不会伺候你,那扇窗不但要靠你自己去把它找出来,还要靠你自己把它推开!”
所以谢坤山说:“想,就要去做。”
当截肢后的谢坤山出院回家时,有邻居看到他,竟有如发现新大陆般嚷着:“哇,你们家谢坤山本钱真厉害,只要到夜市或庙门口一躺,前面摆个碗,一定会有不错的收入。”或许真的会有不错的收入,但这样的收入,没有尊严、没有人格。谢坤山坚定地告诉自己:“那不是我要的!”
坚决不当乞丐,而是有尊严地自食其力,光靠想是没用的。为了实现理想,谢坤山不知做了多少努力。然而,考验纷至沓来。“你知道这个时候我的心态吗?我只是亲切地告诉自己:‘谢坤山,遇到这个挑战,如果你马上告诉自己没有办法,马上开始找借口、找理由,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就到这里了,你绝对没有未来了!’”
“阻止一个人前进的,并不是远方的那座高山,而是在通往高山路上的小石子。”谢坤山说,“在习画的路上,我再度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挡在路上的石头,它不但没有把我绊倒,反而让我体验到更多不惧困难的方法。遇到困难,我绝不给自己找理由,或找借口来宽待自己,而是找方法来面对它、解决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找到方法,做一分,改善一分;做两分,改善两分!”
于是“找方法”成了谢坤山生命中最频繁的事情。为了自己削铅笔,他跑去买了把小钢刀,用臼齿咬住刀柄,用短小的右臂按住铅笔,一下一下地削,最后刀柄都被咬得变了形,他的嘴角也满是裂口,每削一下都疼痛难忍;画画时,由于用嘴叼笔,笔杆长度有限,导致眼睛距离画布太近看不清,他就请人帮忙将竹筷绑在笔杆上,虽然时间久了,竹筷在口水的浸泡下时常开裂,同样划得口腔伤痕累累,但却获得了继续作画的快乐;为了学习绘画,他在外出上课时一整天一整天地憋尿,最后尿血,肾脏、膀胱严重发炎,再憋下去就会引发尿毒症,怎么办?他苦思三天三夜,终于设计出了一个工具,一根粗铁丝,一端设计成螺旋状,以便套在自己短小的右臂上,一端成钩状,用来钩住裤子拉链头上的小孔,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考验是一条线,左边一端是成功,右边一端是失败。当你开始去做,就已经站在了这条线的中点。而谢坤山已经不知道多少次站在了那里,一步一步地去实现他所想,尽管过程艰难,却终究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乐观,是可以养成的
“每当有考验来临,我会去面对它,并激发出潜能去跨越它。等再回首,看到那障碍已在背后时,我会欣悦地告诉自己–原来吃苦也是件很好的事。”
谢坤山家庭条件不好,从小就要帮助家人分担家务。这让他很早就体验到:吃苦耐劳,正是在教人学会不畏逆境的本事。
小学毕业后,谢坤山开始正式分担家里的生计,到一些工厂去当搬运工。从饲料行到铁材行再到针织厂,他肩头的重量也从30多公斤慢慢变成110多公斤,粗重的工作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强壮,而勤快的工作态度和不计较的付出,也使他时常获得老板的赏识,得到了更为优厚的报酬。“这些全是以努力换来的血汗钱,不是侥幸,更没有不劳而获。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谢坤山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只想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体会着‘吃苦磨练是在成就一个人,成就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也在现实的环境中去体验卑微的生命所存在的真意。”
也许正是因为此时养成的壮硕体格,才能让他后来在误触3,300伏特的高压电时,得以侥幸地逃出鬼门关;也正是艰苦劳动磨练出的坚强意志,让他得以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着不屈的生命力。“即使缺手缺脚,也要蠕动着身躯,拼死地划向陆地,我一定上得了岸,也一定要上岸!”
事故发生时的谢坤山是顽强的,但却尚不如现今这般乐观、活泼,也有过压力丛生的低潮。如果说最初支撑他的是“不屈”,那么教会他乐观的导师,则是“释怀”。
手脚刚刚远离身体的时候,虽然疼痛已经不再,但他内心有时仍会觉得手脚依稀存在。为了让自己仍然能够拥有“手”,方便拿东西,他曾尝试着戴上有如海盗船长的铁钩手,结果反令他体验到“不方便”的滋味,不但笨拙,还时常撞痛自己。“拿东西一定要用‘手’吗?为什么我要将自己桎梏在有如枷锁般的假手中,去假设自己是个有手的正常人?”他不停地思索,活着的感觉,不应该只在那一呼一吸之间的替换。“截去的双手与右小腿,早已化成腐朽的寒骨。诚如佛法所示,人的躯体本来就是一具臭皮囊。而我的双手和右脚,跟我只有十六年的缘,缘尽相灭。”从那一刻起,他把“手”舍弃了,从此学会了不用去懊恼失去的痛苦。
这种释怀,不仅仅是舍弃手脚的心,还有释怀别人的目光。异于常人的躯体,只要出现在世人面前,必然会迎来异样的目光,也难免被安上各种各样的绰号。甚至连谢坤山的父亲,也在与母亲单独谈话时,不以名字称呼他,而是说“那个无手欸”(台语)。谢坤山将这善解成–是父亲在成就我,不必在意别人的话语和眼光。一路走来,他学会了不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不活在别人薄薄的两片嘴唇中,只把握当下的自己,朝着既定的理想迈进。
“把别人轻轻的一句话拿来重重地压在自己的心里,当然会很难受很难受。为什么要这么看重别人的想法呢?人要首先看重自己,这样就会活得很快乐,就能不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每遇到一个考验、冲过一个考验,他的信心就越大,也就更加乐观。
现在的谢坤山什么样呢?微笑是他没有表情时的表情,幽默是他不假思索的言语;在他的画布中,永远没有阴霾;与他在一起,你时常会忘记他是个残障人士,谈笑风生间,只感到无尽的生命能量。
传递人间温情
“一路走来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我肯定会走得更辛苦。今天我能够有力量重新站起来,当然也要把别人给我的爱、给我的关怀延伸出去。”
谢坤山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的人生却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这不幸之中,收获了满满的爱。
事故发生之后,看着父母疲于奔命地筹措医药费,躺在病床上的谢坤山突然惊觉到贫困世界的无奈。一些亲戚开始劝说他的父母放弃治疗,“反正医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救活,就算救活了,今后也是家人一辈子的累赘。”就在谢坤山以为自己将被放弃时,耳边却传来了母亲因啜泣而喑哑、但仍然无比坚定的声音:“无论如何一定要救,救活了,只要坤山能再叫我一声‘妈’,也就够了。”之后的日子里,母亲几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着他,在他离家求学的日子里,日夜担忧着他。“母亲为我们付出的是无尽的慈爱,虽然偶尔也会谴责我们的不是,但更多的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成长。”正是母亲的这种爱,让谢坤山振奋起来,勇敢地面对苦难。
与母亲相比,父亲的教养方式则显得简单粗暴。没有受过教育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小市民,做各种小买卖养家,有时也捡些破铜烂铁贴补家用。“在他的认知里,没有和颜悦色的爱,只有打骂教育。他要我们正正当当做人,不可以做亏欠别人的事。不过他自己却极为好赌,因此家中常常没钱。”受伤后的谢坤山渐渐能够理解父亲,即便心中有爱他也不善表达。“他晚年的时候常常住在外面,有时会买了橘子来看我,也不说话,一个人坐在那里剥橘子,把上面的橘络一丝一丝、一瓣一瓣地剥干净,然后他也不会说‘坤山来吃橘子’,只干咳一声示意,然后拿着橘子看着我。”
坚强、乐观的谢坤山同样收获了爱情。一位不但身体健全,且面容姣好、仪态端庄、谈吐温柔,名叫林也真的女孩爱上了他,义无反顾地追随着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样一位丈夫和这样一位妻子是不般配的。可是也真并不理会旁人的目光,在谢坤山说话的时候总是微笑着聆听,并且由衷崇拜地看着他。也真的家庭是台湾典型的小康之家,环境优越。而谢坤山不仅残障而且贫穷,两人的相恋遭到了也真父母强烈的反对。秘密交往了8年后,两人结了婚,没有婚宴,没有排场,只有借来的洋装和一只不到1,000元台币的戒指。也真的爱使谢坤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为他的生命注入了更多的能量与动力。如今谢坤山不但靠自己的才情和真诚打动了也真的父母,并且有了两个乖巧伶俐的女儿。
在艰难的生活中,谢坤山也得到了无数更甚亲情的帮助与鼓励。受伤后的谢坤山第一次独自离家外出学画,却误入了一个打着残障人士习画社团的名义、以博取同情骗钱的团体,不但未能习画,团体也在一个月后解散。进退两难中的谢坤山与五个志同道合的室友组成“慢半拍”画室,在善心人士的捐助下,继续努力习画。“社会的温情激励出了我们的潜能,所以我们努力地画了一些风景小油画到路边卖,大伙儿就靠着微薄的收入谋生。”
那时透过电视媒体,谢坤山表达了自己希望有老师知道自己习画的强烈渴望,没想到真的得到了回应,邂逅了他绘画之路的启蒙老师、也是他后来的干姐陈惠兰,不但教导了他对绘画艺术的初步认识,更是在生活中处处引领他、爱护他。
1980年10月,谢坤山结识了他的恩师吴炫三先生,就从那第一堂课起,两人结下了至今长达二十多年的师生情谊。“每当拿作品向老师请益时,我就有一种深切的领会,老师所传授的,并不是技巧上的知道,而是深层的观念,这些观念是他几十年来对绘画创作的体会,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学画时,谢坤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干姐陈惠兰善意地将他想学画的心愿与困境告知几位与她同在中学任教的老师。于是这四位老师每人每月资助他五百元,以鼓励他学画。吴炫三先生也在自己的画室以办酒会的方式,为谢坤山开办了他平生第一次画展,就在那个晚上,他初试啼声的18幅作品全被收藏了。“我知道老师的心意,他其实是在说:‘谢坤山,你在爬,爬得好辛苦,我要在后面轻轻地推你一把,而且要推得你不轻视自己。’那晚我好开心,也好感动!开心的是我的画全售出了,感动的是这人间处处满溢着温情与鼓舞。”
种种支援的力量鼓舞着谢坤山,他暗下决心:“不仅要画得快乐,更要不懈地努力向上,充实自己的能力。有朝一日,将乐于助人的心从我的身上再延伸出去。”
多年来,谢坤山从未利用自己的与众不同去博取更多的利益,他的收入来自国际口足画家协会–协会收录口足画家的作品,印刷成卡片销售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将销售的盈余作为画家的收入。具备了自立以及帮助别人的能力后,他开始走向不同的地方,接触许多不同的人,在绘画之余到处去做义工,帮助那些遭受不幸的人。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别人请他到学校去作一场演讲,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直不断有人邀约。谢坤山也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努力配合,同大家分享他的心路历程,鼓舞更多的人战胜自己,无论是四肢健全或不健全的人,都从他的演讲中得到了振奋的力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导师”。
“我的成长,是来自许多人对我的恩泽。”谢坤山说,“我一直深信–人与人之间那份相互扶持的力量,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有善与美的源点。”
也真清晰记得的一个画面,是她骑着摩托车带着谢坤山外出。蓝天白云,清风拂面,认真开车的也真忽然从后视镜中看到,坐在后面的谢坤山两只袖管随风飞舞的样子。不觉失笑,“真是两袖清风啊”。(来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