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家家庭园不相似,各家园景不相同,看惯了青山绿水的迤逦景色,再来观赏四周人家的庭前园景,也别有情趣和风味。

进入四月份以后,春回大地,万木复苏,家家户户的庭前园景,追随着大自然步伐,在默默地华丽转身,花草树木,争相吐翠、斗艳、争春。

我们贪婪的目光,聚焦在那些标新立异、独具特色的园景,宛然漫步在争奇斗艳的园艺长廊,一家一景,各领风骚,移“家”换景,叫人目不暇接。有几家经典“手笔”,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幢豪宅,地势比较高,按庭前结构布放的设计,用巨石有层次的把草坪、花坛和绿篱间隔开来,再把绿枫、红枫和宝塔松围住,巨石如腾空出世,凸显出豪放、霸气的品位,与繁花、小草组合,组合成“非等式”的另类美;草坪上是长势旺盛的绿油油芳草,齐刷刷的挤挤挨挨,扯上一把仿佛能拎出油来;一株俊秀的红枫,镶嵌在成荫的林丛中,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光彩夺目,已分辨不出是红枫映衬绿色,还是绿茵衬托红枫?于无声处,则是将:万物间需相互兼容、烘托的哲理,和盘托出。

苍翠欲滴的绿树丛,争相绽放的繁花,是大多数庭前的基本格调,各家又是在此基础上翻新出奇,标新立异,展现出个性特征来。

有的是:将现代园艺风格和旷野郊外的山野意蕴融合起来,弹奏着和谐的园林雅趣乐章,形成了神奇的魅力,让人耳目一新。

这家是:修剪出几株雍容华贵外形的松树,并不觉得形单影只,周围簇拥的是一群群碎花和一片片细草,相得益彰,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

那家是:几盆五彩缤纷的盆花,竞相怒放,就像要把花盆挤爆样的,摆在门口的台阶上,吊在显眼的围栏上,一排排整齐的绿篱、一簇簇茂盛的“玉簪花”、“韭菜叶”,和一长溜五颜六色的的繁花搭配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绿肥红瘦”的图景。

还有的人家是:以大面积白白点点的鹅卵石铺就,铸成底色,上面再附设少许绿色、花卉点缀,似水银泄地样的洒脱、奔放,更像是将山涧溪水多年冲刷、积淀的山崖,移植过来的微缩模盘。

各家有各家的样式,没有一处是重合的“复制品”,有的是以地势走向,因地制宜来谋篇布局的;有的是以占地面积大小,分门别类来量体裁衣的;也有的是以个人兴趣爱好,因人而异来精雕细琢的;还有的是按区域园艺水准,不落俗套来运筹帷幄的……

除了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带来的享受外,对家庭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则是实实在在的。家里的先生把“家”的理念,深深地根植在脑海里,一下班,都赶着回家,到庭园里修修剪剪,忙忙碌碌;节假日时光,是修葺庭园的时机,常见的是:男人割草、剪枝;女人、孩子施肥、捉虫、拔杂草;阳光下,一家人忙忙碌碌,其乐融融,既像是田园风光的一幕,又像是园林幽景的一瞥。

春季里的大超市,都辟有草木花卉专区,有关修建庭园的工具、用具、用品及蔬菜、花草、树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迎合了人们求欲的心理。我们家不少街坊,是请人割草、施肥、挖蒲公英、打草地洞,是要让自家的庭院的园艺,跟上春回的脚步,决不能让园景衰败、褪色。

依循个人喜好和房屋外形,追求个性化特色,来展确定园艺风格,展布庭园格局,是大多数家庭的园艺基调。

有的人家,前园出场并不宽绰,那就 “螺蛳壳里做道场”,因地制宜,精心雕琢出的与众不同的景观来。

有的人家,前园狭窄悠长,依据此,就地取材出奇招,造出曲线,以弯弧凸现丰盈,曲柔替代简洁,让曲线美见长,扬长避短,创作出曲径通幽的奇异景致来。

街角人家,门口草坪大,一般都建几处景点,每个点的布局,各有侧重,或是以挺拔的松树为主,周围辅以绿篱和小碎花,显得繁花锦簇的图景;或是以观赏树为领军,携带一圈圈“大绣球花”和一簇簇鲜艳的花卉,以五颜六色的花来衬托绿树;或是花草树木,各具半壁江山,以红花映衬绿叶,用绿树烘托红花,平分秋色,相得益彰……

有的房型外观一般,或是房屋色调单一,或是门前地形、地势,先天不足,但由于园艺经营的出色,使庭前生辉,出彩、出色,还能在卖房中加分。

庭前园景,是一张炫目的家庭“名片”,看了繁花似锦的庭前园景,我思忖:各家为何都重视庭园的修整?将园景精雕细琢成这般绚丽多姿?

原来,人们是把庭园园艺,当作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的理念来认识,当成魅力四射的艺术来修行,当成日常生活的内容来解读的。

“种瓜得瓜”以有限的投入,回报的是:无限的翠绿、芬芳和赏心悦目的愉悦……

用短暂的付出,换取的是:大自然景色的精华,浓缩成微型景观的经典。

从日复一日的平淡、简单的生活中,寻觅出静怡的美趣,索求出生活的意义,无疑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在庭园的营建和追寻中,以自己审美的思路,再融入美学知识、生活阅历,创新出智慧成果,编织出色彩斑斓的园艺结晶来,这可能是许多家庭为之孜孜以求的。

终日置身在浓密的绿荫、浓艳的花香和浓缩的景致中,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啻是过着仙境般的日子;家家精心营造的庭园美景,是将我们的居住环境装扮的分外温馨和浪漫,是将人们的生活内涵,提升的更有品位和品质。“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或许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双虎斋,原载于4月18日《北美生活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