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农历新年到来,有别于以往熟悉的大年三十,今年的除夕是年二十九,之后便是蛇年的到来。没有年三十的情况,将会由今年起持续五年的时间,直到2030年才会重新出现。
这个现象引起华人地区广泛讨论,而有没有年三十,主要是跟天体运行规律与中国农历的计算方法有关,亦跟月亮直接相关。根据香港天文台一篇名为《2025年起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的网志,里面提及年三十的消失并非罕见的现象,在过去100年里面,亦即1925年至2024年期间,当中有37年亦是没有年三十。
农历传统节日通常是使用传统历法来作计算,当中是以月相的变化、圆缺作为基准,大约为二十九天。在计算方面,又会分为“大月”与“小月”,大月有三十日,而小月则为二十九日。
天文台分析,在天文学上,又被称为新月的“朔”是指月球和太阳在同一黄经时的月相,接连两次朔相隔的时间称为“朔望月”,平均约29.5306日,即“朔望月周期”。由于农历月按照月相周期所制定,所以“朔”又是第一日的日子,由于月历上每月日数必须是整数,故农历又采用了“小月”、“大月”这样的编制方式。在农历历法里面的除夕是指年内最后一天的晚上,因此,最后一天是二十九日或是三十日,需要视乎当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曾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解释,为了保证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都是“朔日”,故此大月及小月的安排并非固定,而是需要透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要确定朔日需要根据太阳和月亮的真实位置,因此,朔望月本身的周期长短亦不一,没有规律可循。杨婧在访问中表示,尽管年三十消失,但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是一直存在。
有关“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这个话题曾于去年登上中国社交媒体微博热搜榜,有网民表示伤感、有也网民表示要纪念近年的最后一个年三十晚。然而,即使没有年三十,小月的年二十九仍会被视为是除夕的日子,除夕的活动仍会继续进行。天文台的网志表示,农历新年前的第12个月为小月概率大概是四成,粗略估计有连续五年的除夕没有年三十概率有约百分之一。而下一次有年三十晚的除夕将会是2030年。(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