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看茅台(21):茅台推手季克良

截至2018年9月28日休市,贵州茅台的A股价格达到了730.00元,市值9,100多亿元。茅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2017年实现营收582.18亿元,同比增4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70.79亿元,同比增长61.97%。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酒类品牌价值200强研究报告中,茅台集团品牌价值大涨52.02%,达到2375.09亿元,稳居行业首位。

茅台在资本市场奋勇争先,在品牌领域疾驰而进,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推手”——季克良。从一名普通职工干起,一直到走上贵州茅台厂长、总工程师、党委书记及董事长、董事岗位,到2011年8月从茅台集团董事长、董事、茅台股份公司董事的岗位上卸任。再到2015年8月退休,直至2018年8月,不再担任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职务。季克良把人生当中最美好的50个春秋留给了茅台。

在季克良的任期内,他推动了茅台从一个赤水河畔的“小酒厂”成长为世界闻名的“大酒企”,谱写了一幅地处偏僻的地方国有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并初步展现出基业长青特质的壮阔画卷。在茅台集团一些的重要活动中,季克良总是能够在人山人海中被迅速认出,虽然他已经退休,与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不再联系,但他依然热爱着这个行业、这个品牌。“这个酒我喝了一辈子,他就像与我相处多年的老朋友也是我生活中重要部分,感情太深厚了。我热爱这个品牌,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我都会尽最大的力量去维护。”季克良说。

与酒结缘
1939年的江苏《新华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茅台酒的广告。就在同年,在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取名“季克良”的男婴出生。为了支撑起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父亲除了务农之外,时常会去当地的一些酒作坊酿酒挣钱。但酒作坊的煮酒灶只有一个,因此即便是很勤快,收入也有限,日子也过得不怎么好。

从出生起就闻着一缕缕酒香长大的季克良,似乎在冥冥之中与酒有缘。时至今日,季克良都还记得儿时在瓦为顶、芦苇为墙的老宅里弥漫着的醇醇酒香。不过,季克良出生时,父亲已经45岁,算是老来得子。因此,他在家里的地位自然就较高,因此他也是家中唯一一个能识文断字的孩子。

1953年,14岁的季克良考上了当地的初中,已经年近六旬的父亲用扁担挑着衣服、铺盖,把季克良送到了离家四十多里地的南通第二初中。1959年,20岁的季克良参加了高考,并被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录取到食品发酵专业学习。从此,他正式开启了与酒为伴的半世不解之缘。

改造茅台
回望茅台的发展历史,1963年可谓是“艰难期”。1963年末,《大公报》公布了全国第二届评酒会的评选结果:茅台在名酒中的排名从上一年的第一名掉到了第五名。这一下滑立即引起了周总理的重视,责令茅台酒厂整改,并派专家帮助茅台酒厂提高产品质量。但是,上面派来的专家不能长期驻扎,只能在指导、推动茅台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1964年,25岁的季克良从大学毕业,被当时的轻工业部分配到了贵州茅台酒厂,担任技术员。当时,茅台酒厂对像他这样对口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寄予厚望。但是,季克良非常清醒。他表示,“对茅台酒,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为了尽快掌握发言权,他跟工人师傅们一起,拉车、背糟、踩曲、除甑,并试图用科学手段破解茅台酒的酿造密码。

十年历练,季克良成为了酒厂生产主管,也是厂里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这些年的沉淀,为他日后推动产能提升、技术改造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储备。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为副厂长,1983年,他成为茅台酒厂的厂长。“这一时期,我仍然处于看和想的状态。”或许是为了把更多时间放在专业问题思考上,1985年,季克良主动辞去厂长职务,出任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

这时,季克良的长期观察、思考有了结果。他开始对茅台酿造工艺进行全面归纳总结,开始着手解决以往生产过程中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茅台开始了“优质、高产、低耗”的“八大技改”:改煤火烧锅烤酒为蒸汽烤酒;改天锅冷却为冷凝器冷却;改甑子上口小变上口大;改泥窖、碎石窖、石头窖为条石窖;机器、人工制曲的革新探索;茅台酒1200吨“填平补齐”的技改工程;原三车间1号二层楼生产房的设计、重建;扩改建工程的工艺设计,扩大制酒生产房,改进厂房的布局,封泥池搬进室内。

除了在技术上实现改进之外,季克良还对酿酒工艺与执行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同样热衷。在他的主持下,茅台先后建立了18项管理标准,14类技术标准,涉及技术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更加详细,更加规范,还建立了全过程的质量检验,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实现了“取一个月的水、酿全年的酒”的目标。

同时,在广泛征求生产技术骨干意见并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减少每周工作量,增加摊凉面积”的方法,彻底解决了二次酒的问题……这些举措的实施对于茅台的发展影响深远。200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0吨,在茅台当年举行的产量突破万吨庆祝活动上,季克良饱含深情的说到,“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更上层楼
2001年8月27日,当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内传来一声清脆悦耳的钟声时,很多人都激动不已,其中也包括时任茅台掌舵人季克良。从1964年到茅台工作,到1991年再度出任茅台酒厂长,再到2001年把茅台带进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季克良见证了茅台作为一家国企,从由小到大,从由弱变强的奋进之路。

然而,在享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认可的时候,季克良没有忘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茅台的影响。正是有了这样一次劫难的洗礼,才让季克良领航的“茅台号”巨轮有了更上层楼的基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茅台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皇帝的女儿也有愁嫁的时候。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以往习惯了厂区内车水马龙景象的茅台人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寒冬”。以往人声鼎沸的茅台厂区内,买酒、拉货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的人花一点时间排个队,买几箱茅台酒,再转手一下,就可以赚到一年工作的收入。

不过,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的袭来,往昔的火爆已经远去,来往的人群变得稀稀拉拉,而此时担任茅台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季克良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景,心里着急自不必说,还挨了上级的批评。于是,“不服气”的季克良就买了一张去山东的车票,考察当时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的秦池。刚到秦池门口,季克良就被眼前曾经熟悉的情景震惊了: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有小板车拉酒的,有手扶拖拉机拉酒的,有方向盘拖拉机拉酒的,有货车拉酒的……热闹非凡。

虽然“眼见为实”,对当时秦池的繁荣景象非常羡慕,可季克良明白,“科学发展”才是长久之计。没过多久,事实也印证了他当时的判断:中国的酒企倒掉了一片,这里面就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秦池。不过,这件事也让季克良逐渐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懂展示自己也愁嫁。很快,茅台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营销队伍,并着手建立营销网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继任者袁仁国,就是这支营销团队中的骨干。

为了筹备上市,季克良还一手推动了茅台股份制改革。1992年,季克良向贵州省有关部门提出了改制的申请和计划,但是由于工作调动的缘故,直到1998年,茅台的改制才正式开始实施。对于这段改制的小曲折,他曾表示:“其中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岗位出现了变动,所以改制计划便放下了。”但是,无论等待的时间有多久、路有多长,季克良始终坚持不懈,并等到了想要的结局。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茅台上市时的营收仅为16.18亿元。而如今,茅台年营收接近600亿元。2006年,茅台酒利润达到整个白酒行业利润的四分之一。顶峰时,茅台的总市值甚至一度超过万亿,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对于这些由于股份制改造而带来的红利,季克良很兴奋,他曾说:“改革的思路是对的,茅台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没有1999年改制和2001年上市的经历,茅台的生产管理就得不到正确的规划,那就没有今天的茅台。”

诗人李克曾这样评价:为茅台酒甚至整个中国白酒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季克良是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峰。而对于作为国企的管理者该如果发挥领航作用,季克良曾经表示,“一把手对企业的确重要,他既要懂生产营销,更要善于放手班子成员干事、干成事。就现在而言,一把手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划(包括战略、方针、目标)和用干部(包括选拔干部、任用干部)。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是全才,只要他能根据企业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规划,并能充分发挥分管人员的作用,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实现目标,那么,就应该是一位好的一把手。”

正是因为季克良有这样的胸襟,他给茅台留下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而这样的精神也激励着茅台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新跨越。

质量第一
在中国白酒领域,除了茅台之外,还有传统的“八大名酒”,而像白酒领域的“新贵”水井坊、国窖1573等后来者也在奋起直追。因此,茅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也是为什么季克良要深入挖掘茅台的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打造“国酒茅台”品牌的缘由。

此后,围绕“国酒茅台”的商标申请虽然未被通过,但是茅台在白酒行业率先提出“文化酒”、“健康酒”的概念依然引领了行业的新发展,虽仍有质疑之声。但这并不影响季克良将茅台的内涵从品牌历史、酿造工艺、品牌荣誉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构建起企业核心文化,为企业品牌赋能。

此外,在茅台国际化路上,季克良及其继任者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向前推进。自茅台推行国际化战略以来,茅台酒已陆续进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意大利、德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市场。其中,茅台2017年出口酒1941.6吨,其国外市场营业收入2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

如今,中国白酒业发展开始放缓,而茅台却能逆势上扬,这无疑与茅台卓越的品质密不可分。在季克良看来,工匠精神尊崇的质量与茅台推崇的品质一脉相承。“工匠精神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对高品质的不懈追求是国酒人的坚持和信仰,是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国酒人不跟随潮流,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一辈子只做一块曲、一杯酒、一瓶酒,这也是国酒茅台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那么,这又与茅台有何关联呢?对此,他曾这样表示:“60年代我刚到茅台时,之前的厂领导因为质量原因受到了处理,全厂上正引起很大的震动。全国上下都在盯着茅台的质量。质量对于茅台来说太重要了。坚持了质量第一,才有了今天的茅台口碑。”“要牢牢地把握好前人传下来的品牌,做好,做强,做大,做长久。”

而对于茅台的未来,季克良曾这样期许:“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茅台酒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茅台人始终不忘初心,以质量为核心,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实际上,季克良早已成了茅台的一张“名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茅台的一个“代言人”。如今,已经年近八旬的他依然在用剩下的时光继续为茅台代言。

岁月作证,“季克良”这三个字,始终和茅台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与辉煌紧紧联系;历史作证,“季克良”这三个字,也与中国国企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他将一生奉献给了茅台,也必将与茅台在岁月的沉淀中一起散发出一缕缕绝世酱香。(来源:《国资报告》杂志,2019-04-29,特约撰稿人徐代军,本文参考了《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季克良:愿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代宗师季克良》、《“茅台酒魂”季克良》、《季克良酿造国酒传奇》、《“茅台教父”季克良》等资料,在此谨表感谢。)

上一篇文章阿联酋破纪录暴雨水淹全国
下一章文章伊朗军事基地附近被袭……
茅台范
我们是一群茅台酒的粉丝。假若您手头有陈年茅台酒,希望真假鉴定、市场估价或者销售,请在文章后面留言,或者联系社区网chinesecanadianvoice@gmail.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联系您! 温馨提示:我们所追求的茅台交易仅为收藏与投资用途,绝不为日常饮用。假若您想兜售茅台或者已经开启的茅台,请不要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