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名号的人和事,总会惹起后人或褒或贬的各种评论。褒者搜索一切溢美之词把他捧上神坛,贬者却四下寻找不堪隐私拼命抹黑。有意思吗?有:从釐正史实,重塑视听的角度上看,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不被长期的定论禁锢思维;但又没有:纠缠于对一人一事的无妄舌战,而且多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呢?
横看是崚侧成峰。为人在世的功过是非不管三七分还是四六分,总不可能全是对的或者全是错的。这就要看你是从哪个立场,哪种角度,哪项准则上去掌握。对于秦始皇、武则天、希特勒等遭受过万世唾骂的历史人物尚有人指出:他们曾在某些方面做出过功绩。综合各类褒贬言论,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过去和现在的人和事。
褒也好,贬也好,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握有精确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任意取舍的历史资料。
本书作者王應立先生,一個飽學之士,也是個事業有成之人。他喜歡研究歷史,博览群书,見解精闢。他中學畢業後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機械工程,還修讀工商管理碩士文憑課程。畢業後投入本科工作,在同一機構内服務了四十三年。離開香港超越半個世紀,但仍心懷故里,關心香港事,也關心中國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光如炬。他看了芭芭拉塔奇曼的那本著作《史迪威及其中國經驗1911-1945》之後,發覺內容失實,資料錯漏,觀點偏差,動機可疑。作为一个非专业作家,他感到自己有责任指出其謬誤以正視聽。最难能可贵的是:已届知天命之年岁,他还孜孜不倦地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以证实自己的论断,避免误导读者。这种负责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作家学习。(文/姚昉,201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