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中國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也是國際反法斯戰爭重要的一部份,這是一場人類命運前途之戰,不但是中國一國的事,亞洲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但中國這一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抗日戰爭歷史,由於西方至上、冷戰思維、政治偏見和其它原因而被忽視、被邊緣化、被歪曲。
直至今天,在汗牛充棟的國際戰史學的著作中,基本不寫或少寫中國抗日戰爭。即使在某些不得不提及的,有關中國抗戰的有限篇幅中,中國被描寫最多的則是無能和腐敗,而不是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對東方,對世界作了重大犧牲的偉大民族,並贏來了最後勝利。
西方社會慣有的偏見,忽視甚至歪曲中國在反侵略、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的錯誤歷史觀。在二戰後,在美國出現的「史迪威悲情」這一冷戰思維裡,在《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一書中,有着充分表露。
無疑,《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一書作者,芭芭拉. 塔奇曼是一位有才華作家,普利茲奬得主,她在說歷史,也在講美國將軍史迪威和中國相遇的故事。
史迪威這位美國將軍,他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努力,符合他的軍人職守和他的國家利益。軍人的天性要求,他也要用勝利的光芒來證明無愧于肩上的將星。遺憾的是,他未能實現將中國變得更相似美國的企圖,來華使命落空,成了在中國抗日戰場中一悲劇角色。
事實上,史迪威當時只是美國派來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之職。他的主戰場一度在缅甸指揮作戰和訓練軍隊。
在塔奇曼華麗筆觸下,他竟成了中國救世主,他的壯志未酬,全歸於當時國民政府和蔣介石是扶不起的阿斗之過。他企圖統帥中國軍隊的雄心,雖然有羅斯福的許可,但遭到蒋介石堅决拒絕。他的繼任者也是美國四星上將魏德邁,在回憶錄中是這樣提到史迪威的:「史迪威主持中國参謀部,都是個空架子」。「史迪威事實上丢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
不必執着史迪威在緬甸的作戰失敗了還是勝利,他只是作者賦予一個不知所云的,編造的「中國救星」。
由於作者深深陷入了「史迪威悲情」,她使用了一些無可證實的事例,作出了一些不符歷史事實的結論。她不諱言為增加可讀性和吸引讀者,「喜歡採用文學的方法,以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她也承認:「寫1914年阿爾薩斯時,我實在找不到讓事實經過清晰起來的足够資料,我編造了一些東西,但没人發現」。
歷史,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結果是不一樣的。塔奇曼在探索美國同他盟友中國,在抗日聯盟及未來的利益衝突這一重大歷史課題上的努力,應予讚賞,但她在這本書中,用抹煞歷史事實和不公允對待中國和中國人的偏見和自大,不僅令人遺憾,也到了不能卒讀地步。當讀者發現作者為了吸引力,又在重覆她寫1914年阿爾薩斯時那樣,也臆斷了一些東西時,就不足為奇了。
由王應立先生英文寫作,黄啓樟先生翻譯成中文的《重新審視史迪威將軍在華任務》一書, 用該是歷史的應還给歷史的態度,認真求證,雄辯的舉出大量無可否認事實,就中日戰場而言,史迪威不僅不是英雄,更談不上是中國救世主。而是有負中國。
王應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正確指出《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一書的作者芭芭拉. 塔奇曼,囿于對「中國無能和腐敗」的偏見,只看到當時中國經濟力量的薄弱和軍事裝備與訓練上的不足;以及局部的混亂和腐敗,而看不到全民族奮起,前仆後繼,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偉大精神力量。正是這一偉大精神力量,中國没有敗亡,終于贏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王應立先生在本書中用許多事實顯示中國抗日戰爭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為贏來二次大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容否認的重大貢獻。
不是軍事戰略家也會知道,國際法西斯軸心策劃的,由日軍攻打中國,奪取澳洲和印度,協同希特勒夾攻蘇聯,席捲歐亞兩洲的計劃,如果不是中國軍民浴血戰鬥,抗撃著一百多萬日軍,阻遏和粉碎了這一野心的實現,世界不會有今天,全球歷史也將改寫!
令人扼腕的是,出于自大、偏見、還有其它原因,中國在二戰時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今天,依然被忽視,甚至不屑一顧。就是戰敗投降了的日本,受了西方歷史觀偏見的鼓勵,只承認敗於美国,而不是中國。
美英等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不僅義不容辭,也責無旁貸。相對中國的重大犧牲,縱是杯水車薪,或是遲來正義,中國還是感激在心。
歷史是一張拼圖,王應立先生希望讀者「能够把他的書和塔奇曼寫的書對照以後,對那一時期發生的事能有更正確認識」。這將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對話。
相信《重新審視史迪威將軍在華任務》的出版,有助澄清抗日戰爭歷史上一些偏見和誤導、彌補某些歷史空白;還歷史真面目;為中國和中國人要回公道。是一册在眾多中國近代史書中,值得細讀,有參考價值的歷史性著作。(多倫多思華,記者/編輯,2017於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