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國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議,定下了各方都接受的策略:〝把中國留在戰場上便可,無須設法改變這個局面。美國絕對不會派兵到中緬印戰區去,馬歇爾對此非常堅決〞。塔奇曼能準確掌握到美國人和英國人心中的想法,並加以強調。果真如此,重組中國軍隊,加以培訓,然後由史迪威率領的主張到底是從哪裡來呢?無論如何,羅斯福根據了馬歇爾的建議在1944年九月十八日向蔣介石發出最後通牒,迫使他將中國軍隊指揮的權力轉交史迪威,並由他負責。史迪威聞訊,喜出望外,在日記中詳細紀錄下來,並以詩歌來表達他內心的感受。塔奇曼將這件事一字不漏地重複記錄在她的書裡。史迪威樂見羅斯福的最後通牒,能使蔣介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任何人看過史迪威的詩歌都會感覺他反應過敏,猶如一個少不更事的伙子,哪像一個久經世故的六十一歲老者。但這是千真萬確表達史迪威當時的反應,使他對那個夢想大計變成事實加強了信心。史迪威立即草擬戰略方案,接受共產黨加盟,由赫爾利(Hurley)呈交蔣介石審閱,但遭受蔣介石的堅決反對,並要求將他革職。塔奇曼對這個局面的解讀是:〝蔣介石雖然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但憑著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克服一切困難;美國雖然處於強勢,但缺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只能讓步〞。在對日八年抗戰中,蔣介石一直發揮了他堅強的意志,不惜任何代價奮鬥到底,絕不投降,不屈服。史迪威無法領悟這個事實,以為可使用威逼、利誘、勒索、賄賂和一些膚淺詭計來考驗對方的道德操守,以達到個人之期望,以掌控中國軍隊來証明自己的軍事才能。在史迪威心目中,蔣介石是一個精於權術的人,而且設法改變他的思維。
十月一日,羅斯福同意將史迪威調離中國戰場,由另一個將軍接替他的職務。消息傳到史迪威那裡去,他寫信給妻子說羅斯福將他棄置到垃圾堆那裡去,從此〝花生(蔣介石的貶義代號)將會控制一切〞。美林(Merrill)向史迪威呈遞報告,說陸軍部會利用中國的空軍基地給予美國戰機升降,以支援菲律賓的地面行動……他們在中國的軍事任務將會暫時中止……陸軍部也無意將美國龐大的太平洋軍事行動和中國的陸地行動混為一談及同時進行……史迪威的任務可說至此完結;毋庸置疑,總統的命令及戰略上的改動立即使史迪威的職位投閒置散,可有可無。馬歇爾,一直是史迪威的忠誠支持者,草擬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反駁蔣介石的主張,但遭羅斯福反對,沒有發出。最後馬歇爾和史迪威提出交換條件,希望能保住史迪威的崗位。蔣介石指出今天的局勢是由史迪威一手造成的,他必須為此負起責任;史迪威卻反駁說,蔣介石沒有按照他的忠告行事才是這個局面的罪魁禍首。十月十四日,史迪威前往柳州 (Liuchow)會見張發奎,從詳計議,擬定反攻計劃。
1944年十月十九日,史迪威接到羅斯福將他調職的命令,中緬印戰區從此分作兩個指揮中心,緬甸及印度由蘇丹 (Sultan)負責,中國由魏德邁 (Wedemeyer)和惠勒 (Wheeler)負責。魏德邁被委任為蔣介石的參謀長,惠勒則被委任為東南亞戰區 (SEAC)的副總司令。史迪威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離開重慶,不准會見記者。史迪威將離任的消息告訴白修德 (White)及紐約時報記者阿特金森 (Atkinson),兩人感到非常震驚及憤怒。蔣介石將中國最榮譽的勳章頒發給史迪威。史迪威當然不屑一顧,在日記內憤然這樣寫:〝讓他把它貼上他的xxxx那裡去〞。史迪威曾親自拜訪並向孫逸仙夫人道別,她忍不住以淚眼相送。(眾所周知孫夫人一直追隨共產黨,非蔣介石之同路人) 。以下是史迪威日記之結尾篇章,但日期沒有寫下來。
(一) 〝蔣介石領導的是一個一黨專政的政權,由一個猶如蓋世太保的秘密組織支持。他準備將這個秘密組織擴大到十萬人。〞
(二) 〝他憎恨共產黨,囤積武器,計劃將他們的力量徹底粉碎,並在日本人離開後將他們逐出佔領區,使他們無立足之地。〞
(三) 〝他不會專心一志抵抗日本人。他只希望戰爭結束後仍擁有大量物資可鞏固他的政權。為了達到目標,他連續三年故意和我們不合作,阻礙我們的行動。他也一直沒有履行他的諾言。〞
(四) 〝他批評美國對華支援不足,不齒美國的假仁假義,而且對我們從未表示過任何感激,除了一次寫信給總統,並藉此機會攻擊我。〞
(五) 〝他應對很多次戰役受挫負上責任,如南京、蘭芳 (Lan Fang) 、長沙、衡陽、桂林和柳州,及一次圍剿紅軍失利。〞
(六) 〝他是中國的首腦,擁有絕對的權力,並將我標誌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七) 〝在他權力範圍之內我是無法在中國有效地運作的……除非聲明我不會受到九月十九日協議的約束,及美國如果得不到他的合作,是將會撤離中國的。〞
(八) 〝不理會、羞辱、出賣、設置障礙、阻延,三年來他一直利用這些手段來對待我。他曾經避開我,罔顧我的權力,直接向我的下屬發號施令。他也曾偽造不服從和不合作的指控,達到陷害我的目的。他曾利用各種藉口威脅美國以滿足他的欲望。美國空軍因此成為了他的工具,為他服務。〞
(九) 〝只會向我們借錢。拒絕提供人力協助我們搬運重型裝置。企圖盜用儲存在宜昌 (Ichang)及西安 (Sian)的武器,增強他的實力。他曾經忽略Y軍團和Z軍團的糧餉供應,使士兵因缺糧捱餓。〞
這些都是史迪威對蔣介石極度不滿時發出的指控,以撫平他被美國總統羅斯福及陸軍部的上司馬歇爾將軍革職的恥辱。這些指控亦足以讓我們透視及分析從1942-1944年期間,史迪威負責執行任務時在亞洲所發生的事。美國實施民主制度,總統身兼海陸空三軍的統帥。他擁有任命及撤換任何將領的權力,史迪威、麥克阿瑟、金梅爾海軍上將 (Admiral Kimmel) 和索提將軍 (General Short) 的任命與調動都是由總統決定的。(在此順便一提,金梅爾和索提兩人都因珍珠港事件而被革職)
抗戰時期成立的國民黨執行委員會(KMT Executive Committee)推舉蔣介石為委員長,賦予他九項權力,我們可逐一分析:
1.當時中國四分五裂,由不同派系割據,其中有國民黨、共產黨、地方軍閥、部落勢力、滿洲偽政權和汪精衛領導的南京傀儡政權。蔣介石統治範圍少於三份之一的土地,而只有他的政權是經過選舉產生的。蔣介石雖然多次將權力交出,但每次都被挽留,因為沒有任何黨委擁有相同的影響力,能使各方勢力願意和國民黨合作。當時的共產黨也無法取代國民黨,普遍認為蔣介石在那段困難時期仍可將國家團結在一起。盟國也承認除了蔣介石之外,無人能擔當得起這個重任。史迪威目光如豆,曾設法把蔣介石除去,但他和他的同謀卻找不到一個可靠的繼承者。眾所周知,戴笠是國民黨秘密組織頭子,專門對付間諜和特務份子,保障國家的安全。很多國家都有這種組織,包括美國在內。共產黨也有他們的地下組織,向國民黨政權滲透。為了保障自身之安全,各施各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豈非也曾以行政命令將成千上萬美籍日裔公民送到集中營去,使他們吃盡苦頭嗎?塔奇曼和史迪威當然不會給自已政府的不義之舉挖瘡疤。
2.美國是否會擁抱他們本土的共產黨呢?在麥卡錫(McCarthy)的年代,任何被嫌疑為共產黨的人都會遭受拘捕或列入黑名單,羅森伯格夫人(Mrs. Rosenberg)便因為嫁給一個蘇聯間諜而被處決。正當蔣介石為保衛國家在戰場上奮不顧身殺敵時,共產黨卻為了鞏固實力而進行顛覆,並等待時機成熟便奪取政權。沒有任何首腦會如蔣介石一般地容忍共產黨與之並存,並願意在國難時期同舟共濟。蔣介石曾與共產黨合作創立黃埔軍校,委派周恩來和朱德擔任教職,並容許共產黨員接受培訓。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發表聲明,表示願意和共產黨加強合作。雖然如此,國共雙方都感覺難以保持和諧的關係,因為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成為統治中國的唯一政權。史迪威曾鑽研美國歷史,但似乎忘記林肯總統的教訓:〝家庭不和,難以立足〞。他對共產黨的真正意圖看不透,解讀不清共產黨定下之「七、二、一」政策的目標。1945年八月,日本宣佈投降,共產黨立即展開他們的〝解放〞行動。杜魯門向世界宣稱他會盡力協助中國維持和平,派遣馬歇爾前往中國調解國共之間的爭端。杜魯門和馬歇爾曾經拒絕向蔣介石售賣武器以加強國民黨對付共產黨的力量,與此同時,共產黨卻從蘇聯手中取得大批日本投降後棄置的軍火。史迪威和馬歇爾都知道蔣介石比對共產黨的軍事優勢,只不過是一些象徵性的數字,毫無實際的意義,或許會不堪一擊。國民黨雖然在東北的戰役上略為領先,但將領們都預測形勢變化對他們不利。美國不會支援蔣介石對付共產黨,國民黨的處境和往日的軍閥一樣,隨時會倒下,這些將領因此趁早為自己的未來盤算,各行其是。有些逃到美國或歐洲去,有些逃往香港,也有很多士兵向共產黨投誠。毛澤東從國民黨那裡接收了一百五十萬軍隊,其中包括北平的守軍指揮和他一向跟隨共產黨的女兒。
3.美國在1941年十二月才加入戰爭,那時中國和日本已經打了四年半的仗,投入的軍隊超過二百萬人,記錄下了十八個重要的戰役。史迪威和塔奇曼總是覺得這些戰役重要性不大,中國軍隊在台兒莊(Taierzhuang)和崑崙關(Kunlun Pass)將日本打敗只不過中國誇大其詞的宣傳。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英國恐怕觸怒日本而應他們要求將滇緬公路封閉。美國和英國向日本宣戰後,蔣介石立即表示可以派出訓練有素及裝備精良的中國軍隊前往緬甸支援英國,也同意由亞歷山大和史迪威指揮。他這樣做是完全出於自願的,沒有受到任何一方的逼迫。中國人感覺英國欠缺對抗日本的意願,美國也沒有履行他們對中緬印戰區的承諾。到底哪一方未盡全力呢?還須再說嗎?英美兩國一直都持觀望態度,只有中國人最積極走上戰場,而且成功將七千英軍救出。史迪威開始時的表現便曝露出他調兵遣將的弱點。他被遣送到中緬印戰區擔任指揮一職,是基於他被認為是個「中國通」,殊不知在他上任前卻從未到過緬甸作實地視察,準備不足便出師。這個國家的地形、森林,氣候和老家的班寧堡(Fort Benning)截然不同,塔奇曼暗示兩地大同小異是無稽之談。史迪威事前沒有任何準備,也提不出任何計劃,結果事敗撤離時要徒步走出叢林,留下中國部隊不顧,使他們孤立無援,缺乏資源,也缺少情報。史迪威仍大夢不醒,幻想戰略物資源源不絕而來。他將僅有運送到印度的物資儲存起來,縱使變壞了或者被人偷竊,也不供給中國部隊。蔣介石遵守承諾,派出第二十二及第三十八師在印度蘭姆加受訓的部隊,交由史迪威指揮。反過來,盟軍曾答應在仰光登陸,以換取蔣介石派出Y軍團,結果食言。
4.租借法案給予中國的小量物資,其中80%直接送到第十四美國空軍大隊和B-29轟炸機隊伍,雖然如此,蔣介石仍向美國和史迪威表示感激,而且對史迪威之吝嗇沒有半句微言。除此之外,蔣介石夫人出訪美國時,曾於1943年二月十八日在美國國會發言,公開向美國公民表示,感謝他們的熱情招待,並盛讚美國士兵的勇敢及為世界和平作出的犧牲。史迪威在日記中卻不斷攻擊蔣介石,鄙視他的政治智慧,軍事才能,道德操守,說他一無是處。蔣介石對史迪威失去信心是緬甸戰役之後才開始的,基於史迪威之無能,他完全根據事實而非憑空想像出來的。史迪威卻把戰爭失利的責任推向別人。
5.史迪威只會批評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挫敗,卻忽略了蔣介石無數輝煌的戰績。蔣介石為保衛上海採取的策略極為出色,阻擋了日本的進攻,獨力保住了上海三個月不失,最後才撤離,美國,英國和法國都沒有對中國作出任何支援。塔奇曼竟然指責蔣介石浪費人命。果真如此,美國南北內戰造成的六十萬人傷亡,也可說成浪費人命的吧!
6.蔣介石在1943年由國民黨第五屆政治委員會以投票方式選為委員長,並非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首領。我還要指出,並非全部委員都擁護蔣介石而投下一票給他。
7.史迪威接任中緬印戰區司令一職之後,獨斷獨行,設置很多不切實際的障礙,除了影響他人也波及自己。他對英國派來的上司蒙巴頓勛爵(Lord Mountbatten) 不尊重,和下屬空軍司令陳納德 (Chennault)不和,與中國軍隊的將領不合作,結果使他率領的美國突擊隊在戰場上受到重創,造成90%傷亡,引發國會對他作出職守疏忽的調查,可謂完全咎由自取。
8.史迪威曾抱怨被蔣介石在過去的三年〝忽視、羞辱、出賣、阻延、障礙〞。其實不然,蔣介石所面對便是這些由史迪威一手造成的困難。他也一直以為上司馬歇爾會言聽計從,其實真正冷落他的人便是馬歇爾,因為他從不向史迪威許下派兵到中國的承諾。本著中國人待客的禮儀,蔣介石夫婦和孫逸仙夫人對史迪威都表現得很親切。除了他自投羅網之外,很難找出一個會出賣他的人。他罔顧現實,在未取得蔣介石和英國答應之前便定下反攻緬甸的計劃。盟國在德黑蘭開會,決定擱置緬甸反攻計劃。他本應放棄,但仍堅持到底。由於印緬公路工程受到英國阻延,緬甸的軍事行動必須按住,這些都是自設的障礙。雖然如此,蔣介石仍按照承諾派了三個師的軍隊,由他培訓及指揮。蔣介石定下了中國Y軍團行動之先決條件,盟軍必須派海軍陸戰隊登陸仰光。雖然如此,蔣介石仍盡量配合,僅以少量美國物資收拾殘局。
9.通過租借法案中國從美國那裡只獲得少量的物資與金錢,英國和蘇聯卻可享受巨額貸款及源源不絕的物料。雖然感到不公平,中國仍願意接受美國的要求,在中國領土上舖設三十六個空軍基地,供給美國第十四空軍大隊及B-29轟炸機使用。中國只能以人力及簡單的工具來完成了這些艱巨工程,並同意預付一切費用。美國在還款時,財政部竟然採用不合理的兌換率來結算,使中國蒙受損失。
史迪威憤憤不平地返回華盛頓,心中存在唯一的期待,便是報仇泄恥。他盡力取得白修德(White)和阿特金森 ( Atkinson)的同情,為他揭露「真相」,支持他作出「正義」的抗爭。史維斯(John Service)也為史迪威出頭,指出在延安的共產黨〝願意對抗日本,善於作戰……只要求由你指揮〞。任何人聽到這些聲援都會自我陶醉。假設把這些誇大的讚美之詞都當真的話,不加以驗証,乃屬荒謬絕倫。史迪威離華之前,發信給陳納德及奧金箂克(Auchinleck),言辭誠懇;親自向孫逸仙夫人及美國大使高斯(Gauss)道別;邀請蔣介石茶敘,向他傳達一個平淡的祝福:〝最後勝利〞。陪同史迪威回國的有數名下屬:伯金將軍(General Bergin)、赫爾利(Patrick Hurley)、和麥克納利上校(Colonel McNelly)。航機經過昆明、寶山(Poashan, Y軍團基地)、密支那和蘭姆加,並作短暫停留。多恩(Dorn)寫信向伯金表示〝我對前㬌愈來愈感到暗淡〞。史迪威的悲觀思維竟然在下屬的圈子中流傳起來。多恩的憂慮完全錯了。Y軍團不但打敗日本,並和X軍團會合,浩浩蕩蕩返回中國,繼續在中國南方攻打日本。
阿特金森比史迪威較早返回美國,在時報(Times)為他仗義執言:〝史迪威被調離中國戰區,僅代表一個垂死掙扎和反對民主的政權以政治手段取得的勝利〞。他強調史迪威是中國戰區的最佳統帥,在「中國戈登」之後……再沒有一個外交天才可以改變〝固執消極〞的元帥,使他願意冒險把軍隊送上戰場對付日本人。在此期間,高斯大使提出辭職,使事態進一步複雜,猶如火上加油。羅斯福卻處之泰然,認為這不只過是性格衝突引發的後果。時報繼續攻擊中國,〝假設他們欠缺的只是適當的手腕來解決爭端,他們仍可改善行政架構,打擊貪污,徹底清除一切對戰爭不利的因素〞。史汀生(Stimson)形容史迪威的任務為〝在這場戰爭中,它是美國賦予國人最困難及挑戰性極高的任務〞。馬歇爾只安排史迪威的妻子前往機場迎接他回國,並讓他從速離開華盛頓,等待大選完結之後,再接受新的任命。
塔奇曼在總結這一章時,附加了很多讚美之辭,也加上了史迪威軍旅途中舊相識對他的歌頌。我發現塔奇曼列舉的名單中都是一些史迪威泛泛之交。衛立煌將軍(General Wei Li-Hwang)是中國第二遠征軍(Y軍團)的指揮,並非史迪威軍隊的成員。他在內戰時期被共產黨俘虜,於1959年釋放,並賦予政治職位,目的是向榮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招手,吸引他從美國回歸祖國服務。曾石奎上校(Colonel Tseng Hsi-Kwei) 雖然和史迪威合作過三年,但沒有出現在名單上和史迪威的日記內。塔奇曼奇最後提到中國作家熊式一 (S I Hsuing) 。他在1932年前往倫敦,用英文寫了一些以中國為背景的戲劇,也在1948年為蔣介石寫了一本傳記。為蔣介石作傳的不下數百人,熊先生只是其中之一,相信亦非具有權威和受到讚揚的一個,不過他曾經這樣說:〝很多世界偉人,若果不貪生怕死,或會被世人感覺他們更偉大。假設拿破倫能於滑鐵盧失敗之前死去,威爾遜能在凡爾賽和約簽署之前消失人間,蔣介石在史迪威離開中國之前與世長辭,他們的歷史地位將會改寫〞。關於對蔣介石的預測令人迷惑不解,作者欠下讀者一個合理的答案。假設蔣介石不幸在史迪威革職前離開人間,中國將會亂成一團。蔣介石後繼無人。史迪威早已承認蔣介石之外,沒有其他人具有相同的意志力與果斷的性格去領導中國政府。史迪威絕對不能填補這個位置,因為力有未逮。共產黨也絕對不會如史迪威想像一般服從他的命令,美國也不會派兵到中國去。中國將領群龍無首,將會散成一片,最後衍變成地方勢力,軍閥割據的局面。
过往章节:
(十九)〝什麼都行〞的局限性,1944年9月至11月(上)
(十八)”亞洲未來岌岌可危”,1944年6月至9月(下)
(十八)”亞洲未來岌岌可危”,1944年6月至9月(上)
(十七)凱旋歸來,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下)
(十七)凱旋歸來,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上)
(十六)中國在開羅的遭遇,1943年11月至12月
(十五)史迪威必須撤職,1943年6月至10月
(十四)總統定下的政策,1943年1月至5月
(十三)”花生和我同舟共濟”,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
(十二)客戶:1942年6月至10月
(十一)”遭遇重創” 1942年3月至5月
(十)隨時隨地候命,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
(九)倉促準備,1939-1941
(八)軍部副官: 中日戰,1937-39
(七) 軍部副官: 中國的最後機會,1935-37
(六)”刻薄的喬”1929-1935
(五) “全能”軍團及蔣介石勢力擴張的年代1926-1929
(四) 北京任務:1920-1923年軍閥割據時期
(三) 世界大戰:聖米耶勒(St. Mihiel)與山東
(二) 1911-辛亥革命時的美國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