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潮州慈善文化参融了西方文化是潮州慈善文化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其融合性体现在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汕头,早年有八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因此,潮州的慈善文化也深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并牢牢打上西方文化的印记。西方国家除了在潮汕各地建教堂外,还办福音学校和福音医院,在饥荒之年救济难民,也参与掩埋饿死、病死、被入侵者打死的难民。
时钟楼(Maria Auxilium Christianorum)即天主教潮州圣母进教之佑堂,位于现在潮州市环城西路的潮州中心医院内。时钟楼是天主教堂的象征,当时法国布塞克神父呈请潮州府批准,购地建堂,来潮州传教的布塞克神父并不容易,他在澳门花了几年的时间学会了潮州话,来到这个应该是中国最保守的地方传教。1885年填池动工,是年工程奠基。1894年由法国人罗尚德神父主持续建工程。历时19年之久,至1904年教堂落成并使用至今,奉圣母进教之佑为主保,是省内仅次于广州石室圣心堂的大堂,为当时潮州府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钟楼的耸立给人们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双面时钟,曾经在古城上空响彻报时,每天能够听见她洪亮的钟声,深沉的钟声响彻古城。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教堂遭受严重破坏,钟楼被毁。1986年政府拨款修建钟楼,但再也听不到钟楼的钟声了。
潮州时钟楼从五层至七层这三个楼层中,最高一层半球型,铁结构栏杆绕着半球。高高的十字架耸立在半球的中心之上。第六层楼体吊着一口铸有圣女圣若亚纳,并刻有拉丁文说明的大铜钟,钟高约1.7至1.8米,圆周两人连手合不拢。
一把20多磅重的自动敲击锤,每小时敲击二次,第一次提前二分钟敲击,第二次正点敲击。第五层称为钟橱,南北两面配有钟面,装上指针。距离几百米以内都能清楚地看清钟面指针所指的钟点。钟橱里的一边,装有一个小时钟,可用人工调节,带动和校正大时钟的钟点。钟橱里的传动部分有六个大大小小的齿轮,互相咬合传动。还有一根铁曲轴,专门给大时钟上链。
一根两端系着两颗大铁锥的钢丝绳连结在传动轮上,由曲轴传动。每个周末,两颗铁锥坠到钟楼底层的楼面时就说明大时钟快停了,于是由两个教徒来转动曲轴,使大时钟上满链再继续运转。这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时钟跟着岁月不断运行。
堂内的窗户都用著名的法国彩色玻璃装饰。还有祭台后上方的三幅彩色玻璃圣像,色彩鲜明,形象生动。16只大罗马柱和26支边柱,构撑着28个拱顶连成的天花板。白色底地天花板印上工整的彩色图案,墙壁中部是粉红底地,上方以蓝色花边装饰,其余绘上白色长方形照耀下光彩夺目,华丽而庄严。内部结构科学,神父讲道无需扩音器而全堂都能听到。
青少年时代笔者家就住在时钟楼背面的修女楼,70年代时钟楼的内部被医院用于办公,堆放杂物和作会议室之用,而中药房占用的是背面的几个大房间,时钟楼背面有个巨大的平台,中药房的郭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平台上用一个大铜磨具研磨中草药,我家的窗口正对着这平台,无聊时就会大声跟他打招呼:“郭伯哦……”,可能他已不在人间了。
时至今日,经常都可以在媒体中看到捐款治病、捐资助学、捐款济贫等动人的事例。在普遍重视追求物质利益的当今社会,潮州的慈善文化,潮州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不仅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弘扬光大。(文/黄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