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一个炎热的周六,笔者特意跑到万锦,欣赏中国电影《人生大事》。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感兴趣,关键就是听说能够让人哭,让人笑,而笔者看电影是那种很上心,能够进入故事情节的角色。其实,假若有机会哭,有机会笑,这对我们每个成人都有好处,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
据新浪娱乐报道,该部电影上映第24天(也就是到今年7月17日17时)票房破14亿。在笔者生活那个年代,万元户曾经被拿出来当作精英广为宣传,而一部电影不到一个月票房破14亿,不敢想象!不过,小时候笔者还是不是想象,假若全国每个人给我一元,今天就是14亿,没想到我的梦想被《人生大事》实现了。这只是玩笑!
考虑到路途遥远,笔者网络购票选的是当天首场,中午12:45开映。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日子,笔者也看过几次电影。但这次看电影感觉颇为不同,那就是人气。尽管是当天首场,但并不是被我包场,初略估计影院内有30人,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考虑到这是华语电影,观影者全部是华人,笔者期望有更多的华人走入影院,观看中国电影。
关于《人生电影》本身,笔者不想花笔墨在上面。原因很简单,任何一部电影,十个人观看就会有十个评论!不过,笔者尽可能整理与编辑网上的信息,可能对大家更有帮助。
对于《人生大事》,编剧与导演兼一身的刘江江认为,“原来葬礼是活人办给活人看的。当所有人聚集在葬礼上缅怀逝者,回顾他的一生,讲述自己和他的感情,为他入殓穿衣、守灵吊唁、烧纸出殡……原来葬礼上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治愈活着的人。中国葬礼仪式向来被诟病繁琐,在看似繁琐仪式的背后,竟是这般浪漫的深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奠定了电影的基调!
在笔者印象里,殡葬和死亡题材的中国电影还真不多!据报道,日本与韩国出过非常出色的作品,这类影片的“标配”通常都是对沉重的题材做喜剧处理,最终再回到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讨论。《人生大事》没有例外,选择笑中带泪的合家欢路线,“笑点”和“哭点”频繁交叠。
《人生大事》是一部关于殡葬的“日子经”。主人公莫三妹并非殡葬行业的“闯入者”,殡葬师也不再以孤独的修行者形象出现在故事里。主人公一家从事殡葬,在邻里街坊叽叽喳喳的烟火巷子里经营破破烂烂的“家族企业”。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死亡打交道,影片中一出场就用烧纸钱的火点烟,当着逝者把自己脱个精光只为自证未曾偷窃的清白。由此可见,殡葬是莫三妹一地鸡毛的生活本身。
莫三妹始终在探寻生与死的关联。他横冲直撞的生活一直都在殡葬的阴影下,传家的营生、死去的二哥、不见起色的殡葬事业,哪一样都让他不得体面。死亡是他迁怒的对象,却又成为他与其他生命产生联系的唯一纽带。影片中重要的殡葬仪式一共有五次,分别是小文外婆、意外去世的少女、给自己办葬礼的舞伴爷爷、三妹前女友的丈夫老六以及父亲老莫,前三次主要解决莫三妹和武小文的人物关系,后两次则主要解决莫三妹与父亲的关系,最终落脚于两对“父子/女”情感的相互照应。
莫三妹和武小文的冤家关系被演绎为“悟空大战哪吒”,两个“混不吝”碰在一起,走的是冤家终成父女的戏路。小文对外婆的执着和挂念,让莫三妹在“处理死亡”之外,不得不学会如何“解释死亡”,也随之发现唯有懂得生,才能解释死。一个不理解死亡的小女孩,和一个不懂得生活的大男人就这样在各自的追问中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最终在彼此身上找到答案:生与死,正是人生的一体两面。
父亲老莫的角色塑造则很有趣,他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大家长。父子对抗的结局是相互理解而后子承父业,他的去世是可以预见的,而莫三妹将为父亲筹办葬礼,也是必然的情节发展。但是,这样“套路”的一个人物,最终承担了全片最具仪式感的一段死亡:遗书中,做了一辈子殡葬的老莫要求儿子给自己一个特殊的葬礼。老莫拒绝骨灰盒和披麻戴孝,因此完成对葬礼仪式的解构,也完成了父子两人唯一一次没有面对面却心领神会的交流。
两组人物形成两代相互对照的亲子关系,而最终老莫的逝去和小文的归来几乎同时发生,既是对死的救赎,亦是对生的传承。观影后,估计每个人都会记住,“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