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任后首次访问亚洲,在日期间, 其涉台言论受关注。5月23日有媒体提问称,若台海发生战事,美国是否愿意军事保卫台湾。 拜登直截了当回答说:“会”。在记者追问下,他补充说:“这是我们做出的承诺(That’s a commitment we made.)。”此言一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之后,白宫出来澄清说,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拜登自己也在隔日重申,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外交部抨击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玩火”,并强调美国无权介入中国内政。5月25日中国国防部宣布,解放军东部战区将在台湾周边海空域组织多军兵种的实战化演练,目的是为对美台近期“勾连活动”提出严正警告。
早在去年8月,拜登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关于阿富汗问题的访问时被问到,美国在从阿富汗撤军后,台湾还能否指望美国。他说:“我们的(台湾关系法)第五条款做出了神圣的承诺,即如果真有人入侵或对我们的北约盟友采取行动,我们会做出回应。日本也是,韩国也是,台湾也是。”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Ned Price被问及政府是否考虑放弃“战略模糊”政策。普莱斯说,政府“没有计划”在现有协议之外升级对台湾的支持。当时,有观察者认为拜登是“口误”。
有专家认为,拜登最近的表态也并非美国外交政策出了偏差,反而是一个微妙设计过的的陈述。他说,“而且,我认为在一个中国政策方面美方并未改变,但华府正在使用其创造性的方法持续与与台湾在商业,科技,教育及公民社会等建立关系。在将台湾纳入国际组织的支持意图也很明确。”
去年年2月,拜登在美媒CNN节目上说“美国政府必然会就台湾议题发声”;3月,美国务卿布林肯在国会听证会上称台湾为“国家”(Country);10月份他说不存在“台湾协议”的声明。有许多分析认为,拜登再次“口误”是美方刻意安排,继续使用切香肠(Salami-slicing)的外交手段,持续制造一些微小的动作和举措,最终累积的结果会巨大。
澳洲国立大学讲师宋文笛分析,拜登政府评论台湾事务的所谓“口误”其实是他上台后开始惯用的外交招数,意在发出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他认为,该发言就算是“口误”也是一个有用的“口误”,向其他国家发出了一个政治上有用的信号。他说,美方之后的澄清声明有一种 “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从白宫立即澄清收回拜登的声明可以看出,拜登未正式将“战略模糊”政策“公开”加以改变,但却发出足够强的信号,“暗示”美国的政策将发生实质性变化。
德国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分析员Valarie Tan亦持类似意见。她说,虽然有意见批评拜登此次发言零碎不完整,但在乌克兰遭受入侵的背景下,此次发言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做出有战略意图的姿态。“目标是向中国宣示美方在一些政策战略下,可以做什么事……而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保持不变,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台湾战争中不作任何反应,而是更多地取决于美国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干预。”
而台湾官方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苏紫云却认为,拜登的两岸战略已经从“策略性模糊”转为“建设性清晰”(Constructive clarity)。苏紫云博士说,这是因为“战略模糊”及“战略清晰”二分法已无法适应现况,亦即无法突显美方“反对武力改变现状”的底线思维,因此可以用“建设性清晰”来形容。他说,拜登多次表达将以军力保卫台湾外、近两年的美日、G7、QUAD等都将台海安全列在共同声明中,以及美国务院系统调整“一中政策”定位,强调美国的“一中政策”不同于北京的“一中原则”;美参谋首长主席米利及印太司令等都曾经公开表达过“美军有能力击败解放军”、“美军确保台湾现状不变”等等都可视为“建设性清晰”之例证。
不过,美国华府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亚洲计划主任Bonnie Glaser称,针对台湾问题,拜登是意图加强威慑。 “但在我看来,他在东京的表态,以及他上任以来针对台湾的其他表态,都造成了战略上的混乱……这种混乱可能会挑衅(Provoke)中国对台的攻击(Attack)……并且可能会破坏而不是增加美国的信誉。”
拜登的亚洲之行,根本上是为了重新建立和恢复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并与该地区的盟友重新联系。“但‘印太经济框架 ’看起来很像样,高级别的会议和志同道合的领导人聚在一块,但当涉及到更多实质性的成果时,这次访问令人感到失望,”Valarie Tan说 。有分析说, 此次拜登涉台发言热度也几乎盖过了此次在东京举办的“四方会谈”的议题。(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