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正积极地与一些国家编织同盟网络时,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国与俄罗斯两个大国也越走越近。一个是军事强国,一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者携手无疑将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产生巨大推动力。但曾经的敌手真的能够彼此信任共同抗衡美国及其盟友吗?
美国阴影下的统一战线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和俄国之间并没有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即不同于北约或美日安保条约维系下的紧密军事关系。但是,两国却在加强军事安全和信息共享之间的合作。仅今年一年,中俄就举行了多次陆军和海军军事演习。
今年8月,中俄在中国西部宁夏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军队成为第一支参加中国常规演习的外国军队。10月,中俄两国的军舰围绕在西太平洋进行联合演习,首次围绕日本列岛展示武力,受到日本高度关注。11月,中俄进行联合空中巡逻,军机被指进入韩国防空识别区。将时间放在十年的跨度来看,中俄两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明显增加,不仅提升了联合军事演习的次数,还扩大了演习的地域范围。
中俄两国领导人在本月15日举行视频会晤,有将双边关系推入新高潮的迹象。双方在会晤期间互称“我的老朋友”“亲爱的朋友”。俄国总统普京确认将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冬奥会上见面,成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外交抵制下首个确认出席的大国首脑。双方还承诺继续加强在经贸、油气、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
不少中国媒体评论称,中俄虽不是同盟,但胜似同盟。中俄之间越走越近有其现实考虑,尤其是当美国将这两个国家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拜登政府正以多种方式联合盟友,以抗衡中俄在全球的影响力。对中国来说,美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围堵中国,并在南中国海及人权问题上与中国针锋相对。今年,美国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重启“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定期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并聚焦新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美国还与英国、澳洲达成AUKUS协议,帮助澳大利亚建设核潜艇。这些举动被视为抗衡中国的影响力。“美国胜过中国的其中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其朋友和盟友网络,”美国华府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司马安洲(Andrew Small)对BBC中文说,“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为中国提供了缓解这种情况的最佳途径。”
而对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陷入僵持。最近几个月,俄罗斯的军队在其西南边境集结,美国警告不要入侵乌克兰,否则将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俄罗斯则认为美国支持北约东扩,在军事上对其构成威胁。“中国和俄罗斯形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外交政策所导致”,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Sydney)政治和国际关系高级讲师亚力山大·科罗廖夫(Alexander Korolev)对BBC中文说。“莫斯科和北京已经认识到,共享资源可以提供最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技术领先的美国。”“中俄两国明确挑战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同时与两个国家为敌是美国在战略上做出的愚蠢行为”,科罗廖夫说。
此前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一些美国政要建议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付中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便对苏联和中国采取类似策略。但经历时代变化,中俄已经不同于当年陷入越南战争的中国和苏联,两国之间也有了在经济、科技等方面更契合的利益需求。分析认为,中俄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可能使拜登对抗中国的计划更加困难。“美国越是致力于遏制中国,它对抗俄罗斯的能力就越弱”,科罗廖夫说。与此同时,美国似乎正在放弃该国在全球的存在和承诺,转向更紧密但圈子更小的联盟,与英、澳之间签署的AUKUS就体现了这一趋势,“该协议加深了美国对其核心盟友的承诺,但对广大东南亚国家的承诺减少了”。
“地缘政治现实,加上AUKUS的签署,意味着在军事上美国将只能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举动做出反击,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在更大范围内)围堵北京。” 科罗廖夫说。司马安洲则认为,如果中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美国将很难维持对中国的巨大优势。但这并不会改变拜登政府联合盟友对抗中国的意图,反而会强化这样一种概念,即“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正在与专制国家进行系统性的竞争和对抗”。
敏感问题上的“政策中立”与“实质性支持”
中国和俄罗斯在美国的阴影下“抱团取暖”,然而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双方依然保持着距离——这是双方没有建立军事同盟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成为今后进一步合作的隐患。在欧洲,俄国与乌克兰的冲突如箭在弦上。在印太,台湾和南中国海始终是围绕中国的两大战略热点。这些事务涉及中俄各自的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不仅高度敏感,也试探着两国对彼此的信任。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昕对BBC中文说,中俄两国对这些问题始终保持着“政策中立”,即在原则上不选边站队,认为有关事务的谈判应该由直接相关方自己选择。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并为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民兵提供支持。该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多次重申“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于南中国海,俄罗斯强调不干涉领土争端。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报道,普京再次针对南中国海问题表态,他说,“俄罗斯的立场基于这样的事实:该区域内的所有国家应当在不受区域外强权的干扰下,根据国际法基本准则进行适当对话。”
到目前为止,这些立场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张昕说。“中俄双方不想过早介入自己传统利益之外的地区冲突,也不想过早为此付出额外成本或代价”。也有学者看到了两国在“中立”言辞背后的立场,凸显背后的合作动机。科罗廖夫认为,在乌克兰和南中国海问题上,中俄双方始终在以默契的方式“相互支持”。他说,双方不愿意做的是,在具体的领土主张上相互支持,因为俄罗斯并非南海的领土声索国,而中国与乌克兰都没有领土争端。但是,中俄双方都“在幕后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中国对乌克兰事件采取的立场是,“从未与西方一起公开批评俄罗斯的行为,从未加入美国及其盟友实施反俄制裁,同时积极回应俄罗斯有关部门和企业来拓展中俄经贸关系。” 科罗廖夫说。乌克兰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制裁,取消了与该国油气公司的各项合作。尽管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项目石油的价格下跌,但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比上年增长了约7%。同年,双方签署了中俄东西线天然气供应协议,并开始建设“西伯利亚力量”(Power of Siberia)管道——该管道被视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项目,于2019年底开始向中国输送俄罗斯的天然气。
在贸易方面,中国简化了对俄罗斯非能源产品的进口规定。从2016年起,中国开始逐步取消从俄罗斯进口肉类的限制。俄罗斯的玉米、大米、大豆、油菜籽等出口商也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此后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两国还在研发卫星导航系统、建造大型军用直升机、太空探索等一系列项目上达成合作协议。“在西方加大经济压力之际,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多个经济、军事和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这大大减轻了西方对俄罗斯制裁所带来的影响” ,科罗廖夫说。
类似地,在南中国海事务上,俄罗斯也在用自己方式对中国表示一定程度的支持,科罗廖夫认为。与美国不同,俄罗斯从未公开质疑中国声称的“九段线”是否合法。莫斯科还一直反对将南中国海争端国际化,以避免美国插手。同样,在对海牙国际法庭有关南中国海的裁决中,普京总统公开表示,俄罗斯支持中国不承认裁决的决定。“中国和俄罗斯都避免就彼此的领土主张发表评论,但同时,在国际政治问题上,特别是在与美国打交道时,他们相互支持”,科罗廖夫说。
在本月15日中俄领导人视频会晤时,中国在其官方发布的稿件中果然没有特别提到乌克兰问题。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时说,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捍卫了各自国家尊严和两国共同利益”。但没有具体指明是哪方面的核心利益。司马安洲说,这里所说的核心利益“并没有转化为俄罗斯对台湾、中国对乌克兰等问题上的直接支持。但确实意味着双方愿意以各种方式相互支持,包括中国从经济上来抵消西方制裁俄罗斯的影响,以及俄罗斯向中国销售先进武器等——这会对台湾或南中国海的局势产生真正影响。”
历史遗留问题
中俄之间在边境问题上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冲突,双方能否彻底放下过去的恩怨也是一大争议。张昕说,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剧烈动荡,加上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该国一直把对内和对外的安全诉求放在很高的位置。而中国对于安全意识的提升从近几年才开始。“俄罗斯一方面希望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发展后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种矛盾心态一直到延续到现在,会影响当下或者近期的中俄之间的合作。”他认为,目前中俄之间的互信更多集中在领导个人层面,以及围绕在领导人周边的工作体系,但具体的政策层面的合作依然存在挑战。
比如中俄在建设边境桥时,签约后中方投入了资金,并快速完成建设在中国境内的部分,但俄国却迟迟不动工,大体是对联通后的安全隐患有所顾虑,张昕解释。“这一案例代表了两国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可能带来对接不畅,也就是说,最高领导人的互信不见得能够非常顺畅地落实到底层具体合作的项目上。”
中俄两国共有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从满清政府开始,中国就与沙俄在边境问题上冲突不断。1969年,中国和前苏联就黑龙江流域的珍宝岛归属问题爆发武装冲突,中国称之为“自卫反击战”。该事件后,中苏关系急速恶化,中国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这些历史和战争遗留下的创伤成为中俄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科罗廖夫认可这些历史问题的确存在。但他认为,在目前美中和美俄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它们对中俄战略合作“几乎没有实际影响”。“历史记忆不是既定的,中国和俄罗斯政府可以根据地缘政治的需要对历史叙事进行重新加工。”司马安洲说,过去的中俄关系的确以局限性为特征,但更广泛的战略背景使双方都看到了突破局限的价值,尤其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相当大的戒心,“但只要习近平和普京在位,双方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的相互支持仍会持续。”(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