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过往,分享未来。让人们了解华裔移民在150年历史中的个人经历,以及对加拿大发展的贡献。加拿大西岸温哥华的“华埠掌故馆(Chinatown Storytelling Centre)”在11月5日正式揭幕。除了前来参观的民众,还吸引了联邦国际贸易部部长伍凤仪(Mary Ng)、以及卑诗省省督珍妮特·奥斯汀(Janet Austin)等官员前来参与。
华埠掌故馆主要是收集和展示华裔的个人故事,以个人史的集合呈现出整体的社区面貌。加拿大广播公司中文频道为此采访了华埠基金会主席、也是华埠掌故馆创办人之一李佩珍(Carol Lee)女士。
为什么要设立华埠掌故馆?
李佩珍女士表示,这其实是华埠第一个永久性的机构,收集整理并展示华人社区过去150年来的故事。2011年,温哥华华埠基金会(Vancouver Chinatown Foundation)成立。它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振兴华埠”,并且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经济振兴,主要是支持吸引中国传统企业和适合的商店、以及文化振兴,也就是提供突出共享唐人街丰富文化遗产和历史意义的设施,让社区分享和参与在唐人街世代相传的故事。华埠掌故馆是基金会文化振兴中的重要项目。2016年,温哥华华埠基金会从蒙特利尔银行手上买下了唐人街一桩老建筑。
李佩珍介绍说,或许是自己低估了设立这样一个中心的复杂性。大家有了这个场地,怎么去设计安排,如何讲述那些故事,再加上新冠疫情,所以,开馆的时间推迟了。李佩珍说,“我们刻意把它称为华埠掌故馆(Storytelling Centre),而不是博物馆(museum)。我们认为,唐人街是非常草根的社区,大部分是移民,从中国来的移民。我们希望有个让他们觉得很易亲近的,感觉自己受到欢迎的空间。所以我们使用story telling,讲故事,这是很平易近人很友善的称呼,连小孩子也名明白,我可以在这里看到什么。”
根据李佩珍女士的介绍,最早的设想中,华埠掌故馆希望收集150位移民的个人故事,所以,时间是相当紧迫的。目前的展示中,有些介绍只有150个字,有些却可以做成一部纪录短片。
温哥华华埠掌故馆把收集到的故事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比如回馈社区,或商业贡献,或公共服务人士等。当中,展示了温哥华唐人街第一位摄影师周耀初的作品。还包括了“何鸿毅传承遗产计划”,展现华埠坚韧勇敢以及进取的个人故事。比如BC省第一位妇科医生蒋黄文英;二战入伍,之后全身心投入社区建设的简建平;以及来自香港,为保护广东烧腊文化、曾担任温哥华华埠商会会长的黄威等等。这些故事有些很短,有些则制作成了短片、小型纪录片。而掌故馆中设立的罗杰斯剧场,集中展映个人故事纪录片,以及历史纪录片。
李佩珍说,这当中肯定有遗漏,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长久的项目,不断的研究和补充新的故事。这只是开始。目前来说,这个华埠掌故中心的个人故事部分只包含了温哥华华埠的故事。我们不是要颂扬个大英雄,我们的历史就是每一个个体的细小故事汇集,形成了巨大的华裔的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很诚实地说,我们收集的所有故事都很有趣、很感人,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令人受到启发。在特定的华裔遭歧视的历史时期,这些人克服重重困难,能够坚持下来。而且,他们从不怨恨,只是更加刻苦努力工作。李佩珍
尤其让李佩珍感到自豪的是,被称为贫民区的唐人街,在上一代人中出现了三位大学校监,两位担任西蒙菲莎大学(SFU)的校监,一位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校监。她说,这些成就可以说是非凡的。而李佩珍的父亲正是前UBC校监李亮汉(Robert Lee)。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加拿大针对华裔/亚裔的仇视事件急剧增加,令华裔民众感到担忧。李佩珍表示,掌故馆希望以不同的方式来讲述华裔故事,让人们了解华裔社区的过往,分享我们的未来。李佩珍说,“华裔移民加拿大的150年中,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种记录和梳理。我希望能够分享我们的故事,促成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社会。”
前来参加掌故馆开幕式的伍凤仪也再次强调,加拿大联邦政府从去年开始承诺,会对抗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营造包容社区。联邦政府为此设立了种族关系基金会,今年拨款$5,000万,支持不同社区的多元文化项目。2019年,联邦政府曾注资$50万,促成温哥华华裔掌故馆项目。(来源: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