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仍从容

–读诗人牧之诗集《风在拐弯处》有感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贵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驰名中外的茅台酒,也有著名的遵义会议。此时此刻,它们依然影响着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茅台酒还有诗歌,还有诗人。著名诗人牧之就是我认识的这片土地上的非常活跃的诗人。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诗歌专著九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在黔西南的作家诗人中,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文化人。中国作家协会的门槛很高,能加入这个协会本身就是对他能力、才华和学识的认可。他孤身一人向着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挺进,向着中国文学的高峰攀登,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文学、诗歌创作需要环境,需要很多人在一起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他的身边当然有作家、诗人、文化人、文学爱好者,包括他的粉丝他的追随者,这些人自然是他交流沟通的对象,但总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阳春白雪、孤掌难鸣的感觉,这就如下棋,应该是棋逢对手才有感觉,才有兴致。他现在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树一帜,孤军奋战在诗坛上,多少有些落寞。

好在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为他打开了一个出口,打开了一个联通中国联通世界的窗口,让他的诗歌飞出了云贵高原,飞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爱诗的人们为文化人提供了一道道的精神大餐,让人们在茶余饭后,享受着诗歌的美味,享受着诗歌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

近日有幸得到贵州诗人牧之先生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风在拐弯处》,便迫不及待打开阅读。在牧之先生的诗歌里,我看到作为诗人的牧之先生,他对诗歌有着佛教徒般的虔诚,他在诗歌的天地里肆意高蹈,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投入了自己大量时间、精力,他把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诗歌创作这种方式来予以宣泄倾吐,形成了一行行美妙的文字。

他的诗歌如行云,如流水,流畅,圆润,充满诗情画意,直抵心灵,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吸收,也有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融合,胸怀宽广,视野阔大,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为富不仁者的蔑视和不屑一顾。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情怀,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君子担当。他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诗人。他热爱祖国的山水,热爱祖国的人民,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山水的吟咏,对祖国人民的歌颂,充满了正能量。当然他的诗歌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犹如丁香般的哀怨和雨巷般的惆怅,这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情愫,也很能引起诗歌爱好者的共鸣。诗言志抒情,这种美好复杂的情感,倾泻在纸上,便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去碰撞万千读者脆弱的神经。

读他的诗歌,很容易引起写诗的冲动,能勾起人内心的诗歌敏感和神经。在他的诗歌里徜徉,逡巡,聆听诗歌的高雅之音,美妙之声,优雅之事,博爱情怀,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愉悦。

当下是一个诗歌式微的时代,也是文学式微的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大繁荣的旧时光一去不返,想靠文学求名求利,已然成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里,能够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确是需要耐心和定力的,多少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弃文从商,能够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写作,已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常常和文友开玩笑说,你能把你用于写作的时间精力用来经商,你的物质财富早已是你现在身家的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文友们笑笑表示认可我的观点,但没有一个放下创作弃文从商的,大家表示,此生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能够安妥自己的灵魂,不贪图锦衣玉食,只求精神富足即可。这就是这些文化人,他们有担当,有责任,不求富贵,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忧国忧民,作为诗人的牧之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文学依然神圣!诗歌依然神圣!向牧之先生多年来默默坚守文学这块麦田的精神致敬!

(文/田冲,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签约作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四川文学》《延河》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被评为西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获西安市第三届“双新奖”,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荣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其作品《春暖花开–田冲散文精选集》,获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首届中国丝路文化奖、第二届丝路散文奖。出版有诗集《守望家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