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被认为是社会常理。人类社会曾长期把适龄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看作为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遵循这种传统观念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人生某一时段大量时间需要“奉献”给家庭和孩子。在很多传统观念较强的社会,女性选择不生孩子甚至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嘲讽和压力。
然而近年来,特别是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欧美等社会相对更加富足,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的社会,人们必须结婚养孩子的传统观念正在被打破,有越来越多的伴侣或个人选择聚焦个人生活而终生不要小孩。有关上述话题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理念争议暂且搁置不提,仅从纯科学角度来看,人生一场为人父母还是不要小孩更来得幸福呢?英国神经学家从人们有了小孩子之后大脑内部所发生的变化方面分析,希望能能为这道难题找到一个科学答案。
要孩子还是不要孩子?
研究显示,从婴儿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身体内便经历剧烈的情感变化。产妇在婴儿分娩以及接下来的护理过程体内产生大量的催产素(oxytocin)。催产素也被称为“爱的荷尔蒙”,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激素。这种激素在人们相互拥抱、亲吻时也会产生。催产素有利于母婴感情维系,同时,也给父母带来更大的愉悦和满足感。
从科学角度讲,很难再找到能够超越母婴之间感情纽带的深度情感联系了。因此,有孩子的父母相比没有小孩的人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无疑要强烈得多。而且,不仅对母亲而言,这种激素影响对父亲或其他类型的父母也适用。当然,这其中亲生母亲与婴儿的纽带“最直接”,因为毕竟是母亲的身体直接孕育了婴儿。同时,每个人的大脑在见到婴儿时都会天然产生积极反应。包括婴儿的气味、面部特征、他们的脆弱等等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保护欲。
然而,科学也显示,这种最初强烈的纽带和极度幸福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这并不是因为父母不再爱孩子或后悔生孩子了,而是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让人费心,父母需要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多。此外,孩子婴幼时父母需要经历的无数不眠之夜、不断换尿片、以及养儿育女的巨额费用和家里每天乱七八糟的状况都会让人逐渐失去了原本自己的生活与空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人焦虑增加,使得最初的幸福感开始消失。当然,当孩子长大到一定阶段,人们也能体验到看着他们成长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对孩子的爱,以及家庭愉快相处时的天伦之乐。
选择自由生活
自由、无牵无挂则是众多选择不要孩子的家庭或个人的典型生活模式。近年来,英语在形容没有孩子的家庭和个人时,甚至开始使用诸如childfree一词来取代相对负面的childless。Childfree一词似乎更具积极意义,强调的是没有孩子的选择和自由,而不是没有孩子这一事实。现实中,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要小孩,享受个人或两人自由世界。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打造高质量生活,并希望这样给自己的事业和经济带来更多机会和益处。还有研究显示,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生育率更偏低。随着经济独立和社保福利的健全,人们不再依赖养儿防老的传统。
科学家的幸福结论?
那么,究竟是有小孩还是没有小孩的人更幸福呢?英国神经科学家解释说,从他们所获得的数据显示,还是有小孩能让人更觉更加幸福:虽然有小孩也能让人感到不快,或是让人承受压力和焦虑,但是总体来说,同无孩者相比,有孩子的人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更强烈。当然,科学家的结论归结论,人们最终是否要小孩,还是要看个人的境遇与状况以及众多内部、外部、主管和客观原因,绝非是否有幸福感就能决定的。(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