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由于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在语录热、像章热之后,织品类的毛泽东宣传画也开始出现,而且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精,价格高,因此在普通百姓家中并不常见。
当时,常见的毛泽东织品类宣传画主要有丝织品、棉丝混织、缎面、布织、绣品等。其中,丝织品、丝棉混织、缎面材质的宣传画多为浙江、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知名绣品厂精制,在这三种材质中,尤以缎面最为珍贵。丝棉混织宣传画一般高在2米,宽在1.5米左右,丝织品宣传画以一开、两开为主,4开和8开的也较为常见,64开和128开的规格较少,256开的不仅十分少见而且多以书签式的毛主席语录和诗词的形式出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期间,一些实力强大的绣品厂采用当时极为高档的材料——织毛绒精制了少量的毛泽东像壁挂毯宣传画。这一类宣传画当时多为高级部门和大型企业购置,而且存世量极少,十分珍贵,价格也相对较高。从人文、经济和丝织业变化这三个角度,有人建议把“文革”时期丝织业分成两个阶段:“文革”前期(1966年至1972年)和文革后期(1972年至1976年)。
“文革”前期: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状是“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各行各业的正常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丝绸行业的花色品种、设计制作也不例外。当时,传统图案被视为“封建主义”,外来风格和时尚风格被视为“资本主义”或“修正主义”,因此各种风格都遭到了排斥和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大量的“红色主题”的图案出现在丝绸织物上,如“忠字绸”,“葵花向阳”等。
全国各地许多知名丝织厂不仅更改了所谓带有“封资修”含义的厂名(如苏州东吴丝织厂改名为苏州东方红丝织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改名为杭州东方红丝织厂等),还纷纷“敬制”了大量领袖形象的像景织物。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文革期间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在收藏界的红色收藏大都是指这一阶段的藏品)。但是由于这些充满革命气息的丝织品并不能正常用于服饰用品上,更不能适应外贸所需的流行风格,从而使得丝绸业在内销和外贸上受到极大的冲击,经营一度出现低潮,甚至在1970年广交会上出现了自行设计的花样无一成交的记录,令人扼腕。
“文革”后期: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历时三个月多,参观人数达到80多万,郭沫若老先生亲自为展会题词“百花齐放、万马腾空,为民服务,巧夺天工”。这届展览会对艺术设计领域里扭转“极左”思潮,恢复美术设计、生产和出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丝绸的纹样设计逐步恢复到以“设计、生产、贸易”三结合的轨道上,丝织像锦织物的纹样中也出现了“样板戏”、名人字画、风景名胜和吉祥传统图案等图案,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使生产和经营得以逐步恢复。
在丝织像景的工艺应用方面,“文革”时期大部分仍采用黑白真丝人丝重纬交织工艺。“文革”初期,大量使用分段红色丝纬线,织特定含量的文字、红旗和红太阳等,而在风景、人物上大都采用了黑白填彩工艺。对于一小部分需要表现色彩无级过渡效果的精品,则采用了大龙头多校箱、多重纬组织工艺织成五彩像景,这类精品由于技术难度大,工效低、成本高、日渐稀少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文革”丝织像景织物不仅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人文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从设计、选材和织制各个环节来看,都是精益求精的作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更是用全国最好的设计人员,为了追求最佳艺术效果而不惜工本,用最上等的纤维原料,由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合作织造而成。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今天看来就如同历代名瓷中的官窑瓷器一样,代表了当时的丝织工艺技术最高水平,非常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十分珍贵。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笔者所收到的作品。据卖家Phipps介绍,这是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一家偏僻的古董店收到的。他如此喜欢,一直作为家里装饰用。但计划搬家,而这个物件又相当大,不得不忍痛割爱。尺寸又多大呢?带框的话,225厘米x105厘米,而不带框的话,195里面x75厘米。
老实说,笔者对于购买这幅作品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原因有二,其一,文革作品,有人避讳;其二,尽管Phipps是西人,但他对此研究远超笔者的程度。原因很简单,通过网络搜寻,他找到一个类似的拍品,10年前就是1,900欧元(合计今天近2,800加元)。报价之高,有些超出笔者想象与预算。
不过,经过与Phipps一段较长时间的交流后,笔者还是没有忍住,决定购买这件作品。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十分难得的老物件;其二,笔者最近似乎与文革物件有缘,手头收到不少文革物件,多一件也就无所谓。为何笔者说十分难得呢?估计你看到之后就能够理解。
第一,从前面的背景介绍,大家知道,文革物件很多,但是毛织绒毛泽东像壁挂毯极其罕见;第二,根据挂件署名,这是出自中华全国总工会,也就是毛主席逝世前不久,1976年8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日子里,中华全国总工会绝对算得上有实力的部门,因此标有其名字的作品,肯定是最好的,都不为过!
最后一点,那就是上面的文字“天翻地覆慨而慷”。原初,笔者试图认字,但未果,不得不借助网络,才发现这是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原诗句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说,天翻地覆的变化,足以令人慷慨高歌、欢欣鼓舞。不知道你是否看到这句诗词出现在其他文革物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