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月3日,爱尔兰正式分治,北爱尔兰正式成立。这天是之前20多年冲突的结果,源于支持北爱与爱尔兰统一的民族主义者、与支持英国在北爱统治的联合主义者的冲突。这场分治,把爱尔兰岛上32个郡分为两部份,其中六个郡组成北爱尔兰,至今仍然是英国的一部份。其余的26郡组成“爱尔兰自由邦”,最后成为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5月3日是这次分治一世纪纪念日,虽然它的历史久远,仍然影响着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发展,在英国脱欧的谈判中,它更是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关注点。
爱尔兰为什么要分治?
英国政府多年来都形容,分治是个妥协的做法。这是因为,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多年来都不断争取自治,也就是要求伦敦的中央政府下放权力,在都柏林建立一个议会。但这同时引起另一派别的不满,这个称为“联合主义”的阵营在政治取态和宗教信仰都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不同:他们大多是新教教徒,也支持英国在北爱尔兰的统治,不希望接受都柏林的管治。这些联合主义者大多聚居在爱尔兰岛东北部的阿尔斯特省(Ulster),在这个省份属于主流,但如果计算整个爱尔兰岛的人口,他们属于少数,因为阿尔斯特省以外的地方,大多数的人口是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
1916年当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些民族主义者就趁机发起短暂的暴力起义,称为复活节起义。英国当局很快就平息这次起义,但伦敦政府之后决定处决许多起义的领袖,令外界反而同情这些起义者。之后在1919年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外界视复活节起义是推动这场独立战争的因素。英国最终在1921年决定在爱尔兰实行分治,让支持脱离英国的民族主义者在都柏林建立议会,同时让支持英国统治的联合主义者在贝尔法斯特建立另一个议会。
北爱和爱尔兰的分界是如何定出来的?
历史上,阿尔斯特省由九个郡组成,但现时只有六个郡属于英国管治的北爱尔兰。这是因为决定分治的时候,联合主义者害怕他们在当地的主流地位会受威胁,为了保护自身的领导地位,他们不得不放弃阿尔斯特省其中三个郡。这三个郡分别是多尼戈尔郡(Donegal)、卡文郡(Cavan)和莫纳亨郡(Monaghan),它们大多数人口都是天主教徒,大部份的选民都会投票给支持民族主义的政党,与阿尔斯特省其他郡不同。
英国政府之后在1920年通过《爱尔兰政府法令》(Government of Ireland Act),正式确立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其他地区的政治架构。《爱尔兰政府法令》也确立了北爱尔兰的边界:“北爱尔兰由以下国会郡组成:安特里姆郡(Antrim)、阿马郡(Armagh ) 、唐郡(Down)、弗马纳郡(Fermanagh) 、伦敦德里郡(Londonderry) 和蒂龙郡(Tyrone) ,加上以下郡级市:贝尔法斯特和伦敦德里。”这让支持联合主义的詹姆士‧法勒爵士(Sir James Craig)在1921年当选北爱尔兰第一任首相,职位相当于现时的北爱首席部长。这部法令也同时规定在都柏林另设议会,但反对英国统治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不甘于这种由英国容许的自治。他们在1919年,即是这部法令通过前,已经另行组成自己的议会,争取全面独立。
当地人对这个边界有什么看法?
民族主义者并不喜欢这条把北爱尔兰从爱尔兰分割出去的边界,仍然继续推动南北爱尔兰统一的运动。即使是支持英国统治的联合主义者都不大满意分治。研究爱尔兰历史多年的学者穆尔(Cormac Moore)说,当选北爱首名首相的法勒爵士因为推动只把阿尔斯特省六个郡拨归北爱尔兰管治,这个决定激怒了许多联合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分治后住在都柏林议会管治范围的支持者,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十分不确定的未来。他说,那些被排除在北爱尔兰以外的联合主义者形容自己是“被遗弃”,最终退出阿尔斯特省议会。
当时确定的边界是永久的吗?
双方划定爱尔兰自由邦和北爱尔兰的边界时都不清楚这条边界会存在多久,也不知道它会不会按其中一方的意愿改变。爱尔兰独立战争1921年结束后,英国和爱尔兰签订和约,规定爱尔兰脱离英国独立后成立“爱尔兰分界委员会”,由新成立的爱尔兰自由邦和北爱尔兰各派出一名代表,加上委员会主席的三人小组,检讨边界所在地是否合适。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英国委派的菲瑟姆(Richard Feetham),但受英国控制的贝尔法斯特政府拒绝委派代表,英方于是委派一名著名的联合主义支持者作为北爱尔兰的代表。
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当然不会接受任何边界,但爱尔兰一方当时有部份领袖认为,他们可以透过这个委员会,从北爱尔兰取得更多土地。但历史学者穆尔形容,爱尔兰一方这个想法“天真”。受爱尔兰内战影响,这个委员会要到1924年才能开展工作。这三年时间对边界问题影响深远,因为它不但让现有边界有时间成形,也让北爱渐渐不用在经济上依靠爱尔兰自由邦。但穆尔认为,爱尔兰自由邦政府决定沿着这条边界设置海关检查站,是令边界成形的最大因素,也令边界变成现实。他解释这些检查站对一般人都造成重大影响,“在许多方面都加固了边界的槪念”。
分界委员会有什么决定?
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当时走访了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分界区域,与当地居民交谈,但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英国和爱尔兰签订的和约用字十分含糊,让亲英的委员会主席可以随意诠释委员会的角色。这份和约第12条规定,分界委员会“应在尽量兼顾经济和地理条件的情况下,按当地居民意愿确立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其余地区的边界”。政治地理学者兰金(Kieran Rankin)介绍说,支持爱尔兰统一的民族主义者当时认为,条文中“当地居民意愿”的意思,最少应该包括边界沿线的民族主义支持者聚居的地方,让他们加入爱尔兰自由邦。
但另一方即支持英国统治的联合主义者就集中在条文“尽量兼顾经济和地理条件的情况”一部份,认为委员会会按这个条件规定,尽量保持北爱尔兰的完整性。而委员会最终的决定也反映,它在作决定时很大程度上从经济角度考虑。唐郡纽里市(Newry)是个明显的例子,它当时是一个贸易和交通重镇。这个市至今仍然属于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份。兰金说其实当时约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支持加入爱尔兰自由邦,但委员会考虑到这个城市的港口收入、煤炭运输基建等,认为它对北爱尔兰的纺织业十分重要,不可移交给爱尔兰自由邦。
兰金形容,这是委员会“以经济和地理因素压倒当地居民意愿的典型例子”。委员会最终只建议一些边界的小村庄转让给爱尔兰自由邦,包括克罗斯马格伦(Crossmaglen)、琼斯伯勒(Jonesborough)等。一些大多数居民都希望加入爱尔兰自由邦的大城市,如斯特拉班(Strabane)都榜上无名。根据委员会的建议,北爱尔兰要把约730平方公里的土地转让给爱尔兰自由邦,同时可从对方接收约202平方公里土地。支持英国统治的联合主义者满意结果,但爱尔兰政府仍然感到不满,最终爱尔兰、北爱尔兰和英国政府三方面搁置委员会的决定,边界维持原有状态。同时委员会的报告保密,直至1969年才公开。
边界现况如何?
边界的位置没有改变,但边界的模样就经历了许多改变。上世纪60至80年代期间,北爱尔兰因为边界问题发生一连串冲突,英国军队在边界设置许多检查站,这些检查站经常成为主张爱尔兰统一的武装组织“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的目标。随着北爱尔兰和平进程推进,边界上的设施开始拆除,首先是1993年应欧洲经济一体化为由移除边界上的海关检查站,而随着英国和爱尔兰1998年签定《贝尔法斯特协议》(又称《耶稣受难日协议》,Good Friday Agreement ),英国也开始拆除边界上的军事检查站,到2006年拆除最后一个军队瞭望塔。
但英国脱欧令边界问题再次成为争议焦点,随着英国在去年1月31日正式离开欧盟,这条边界除了是北爱尔兰和爱尔兰边界,还成为一个欧盟成员国和非欧盟成员国的边界。英国脱欧令当地有声音呼吁应该趁机会,在北爱尔兰进行边境区域公投,让当地人选择是否加入成为北爱尔兰一部份,但是否举办公投是由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决定,换句话说,决定权在伦敦中央政府。
英国首相约翰逊当时说,他无法想像会有北爱尔兰事务大臣会考虑举行这种公投,将来“很长很长的时间都会是这样”。爱尔兰总理(Micheal Martin)也反对在短期内举行公投,认为在和平进程这个阶段举行公投会造成分裂。民意调查也发现,大多人都不支持移除这个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边界。(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