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听到了一句话,就是“有一怨必有一恨”。意思就是说处境困难的人,往往有前因后果,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讲这句话的人,缺乏怜悯之心,不把人当人。我听了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诉,本来想大做文章,一是为了批评,也是为了改变。但后来想起,讲话的人不是我的敌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去挞伐他们呢?不幸现在这句“妖言”已传遍华人社会,时代的气压迫人,情势逼到我非写不可了。
在构想这篇文章时,我不禁想起我的客家朋友。客家人多吃鹹鱼,所以患鼻咽癌者较多。“有一怨必有一恨”的逻辑,就是客家人多吃鹹鱼,所以多鼻咽癌。客家人多吃鹹鱼,是地理环境所致。因他们居住在山区,没有海鲜可尝。潮州人喜欢吃热粥,所以多喉癌。有一位先生,喜欢社交生活,不喜欢性交生活,后来患了前列腺癌,原来身体的器官不经常用,都会生毛病。但是多吃鹹鱼、喜欢吃热粥,不喜欢性交生活,是否就是「一恨」呢?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指的是关于人们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核心的观念。
“有一怨必有一恨”价值观的产生,有其历史、社会的原因。中国患贫,国贫则邪恶生,做成有些中国人擅于自保而不擅于合群。他们看不到舍己为人的事不断发生,为善不为人知的升斗小民更是比比皆是。他们与人的关系永远是紧张的,似乎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他们遇到一个人时,必须尽快看到对方的缺点,把它誇大,把对方妖魔化,把自己保护起来。他们以价值批判代替了事实批判。当他们见到困苦的人,不会怜悯,掩眼而过,说这是自己造成。但当他自己有困难时,就大声疾呼是环境因素造成,是社会的错,他是受害人,以双重标准论事论人。人性恶的价值观,使他们人与人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三人行,人事必复杂焉。”
不知“有一怨必有一恨”这句妖言来自何方。有人说是鲁迅。他弃医从文,立志以小说救国,不渝地揭示当时中国吃人社会的情景,不断地谱写激荡人心的文字来激发沉睡的中国人。他不是一个缺乏同情心,只知谋私利的人。
我们必须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这句妖言,为社会存好心、种善果。有某先生,凡事看不顺眼,喜欢以这句妖言训人。他训着我,我顶多写一篇文章说什么命遇小人,路遇小人。如果他训着一个人,把十天的安眠药一次吞下,造成社会新闻头版头条,到时不要怪我没有事先告知呀!(文/林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