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41):新加坡面临的尴尬

多宗在英国、韩国等国家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个案,源头可以追溯到新加坡。一些国家建议避免前往新加坡。新加坡一向以来在危机管理方面备受肯定,但今次疫情中,这个细小的城市面对独有的挑战。樟宜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这儿每80秒便会有一班航机升降,比迪拜、纽约和旧金山的国际机场班次更密。但现在新加坡的情形已经非常不同。航站内设置了多部热能探测机,自动感应进出新加坡的旅客的体温。机场员工在场检查旅客有没有任何咳嗽、发热、感冒的迹象。

新加坡保持开放边境,与世界继续保持联系度,加上主动进行检测,令其成为中国以外,最多确诊个案的地方之一。新加坡就疫情设立的跨部门应对小组组长黄循财说,“我们很脆弱,但我们会竭尽所能阻止病毒传播。”

当病毒来到新加坡,并不只影响这个城市,也会蔓延到世界各国。特别明显的是,一月中旬一场在当地高档酒店举行的会议,最终导致全球各自确诊多宗个案。超过100人参加了这场销售会议,部分参加者来自中国。一周后,韩国、马来西亚、英国、西班牙都发现了新冠病毒的确诊个案。

一名41人岁男子与来自中国的同事一同参与会议后,成为第一个马来西亚人确诊病例。之后,他的妹妹和妹夫都受到感染。两名参加会议的韩国人同样在回国后确诊。新加坡则录得三宗个案,分别是两个新加坡国民和一名永久居民。英国国民史蒂夫·沃尔什(Steve Walse)同样在这场会议上,他被称为“超级传播者”。会议结束后,他在返回英国前,先到法国一个滑雪场度假。这所滑雪场上有另外11人确诊,相信是被他感染,那11人分别有5人来自英国、5人来自法国、1人来自西班牙马略卡岛。

这场会议显示,新加坡如何成为病毒的超导体。令人担忧的是,这不单是一场会议。新加坡具有传播病毒的风险正因为这里是商业会议和国际旅客的重要目的地。“要谨记,我们是开放经济体,也是国际运输中心,”黄循财说,“所以我们要尽全力压止病毒扩散,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公开资讯,亦与外国的卫生部门紧密合作。”这个城市与中国生意也有紧密的连系,中国旅客是新加坡入境外籍旅客中比例最多。在2019年,3.62亿名中国旅客到访新加坡。

香港受到反政府抗议影响,中国旅客数字下跌,很多人选择前往新加坡度过春节,正是病毒爆发期。在国内,新加坡亦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抗疫,因为很快就意识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病毒扩散带来的问题。目前确诊50宗确诊个案中,有8宗仍然查不到来源,亦没有与来自武汉的旅客接触,这令人份外关注,因为这意呼着,有些潜在个案正在国内传播病毒。新加坡落实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接触者追踪机制,去寻找每一个曾经与确诊患者接触的人,让他们接受隔离或监测。

新加坡是继朝鲜和俄罗斯后第三个国家,对中国实行“封关”,限制任何14日内曾到访中国大陆的人入境新加坡,即使他们有工作签证,或居留权。外籍员工一旦被发现违反隔离规定,将会被取消工作签证,永久不能在新加坡工作,其雇主也将在两年内被禁止聘请外国人。这种零容忍的政策令许多新加坡人感到安心。新加坡向超过100万个家庭派发口罩,政府透过WhatsApp群组发布资讯,国民如果登记了,可以每日知到疫情发展。新加坡当局亦指示大学把宿舍空置,变成隔离中心,行动之迅速令不少学生惊讶。虽然这些措施得到国际卫生专家的认同,但新加坡人并不完全相信政府传达的讯息。

社交媒体的留言显示,很多新加坡人不相信政府的建议,例如网民认为,政府建议国民只是不适的时候戴口罩,其实是因为口罩不足。许多人投诉新加坡没有更早向中国封关。上周当局提升卫生警示级别,显示这个病传播严重,很多新加坡人到超级市场买米、速食面和厕纸,担心这个城市会封锁。总理李显龙之后发布录像讲话,强调物资充足,呼吁民众不用恐慌,这场抢购潮才得以纾缓。新加坡能够作出这种程度的管控,是因为在制定政策上采取中央集权制以及执政党在国会占绝大多数。在公众领域上有关病毒的发言,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家采取了反假新闻的法例,去压制假资讯的传播。

然而,新加坡能够迅速实行抗疫措施,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是一个小城市,亦早有预备方案,因为在2002至2003年,新加坡也从非典(SARS)取得了深刻的教训。传染病专家梁浩楠医生说,“你今天见到同事去吃午饭,但过几日,你发现他进了重症监护室(深切治疗部,ICU),更坏的情况是离世。”梁浩楠当年在前线治疗非典病人时,也不幸受到感染,“这令新加坡人感受到恐惧和创伤”。当年新加坡录得238人感染非染,当中33人死亡。“我们是这么不堪一击,一来国家小,二来与世界各地均接触频繁。”“中国或其他地方出现疫情,不久新加坡就会出现,所谓遏制疫情是不现实的,我也不相信中国能够有能力控制疫情。”“我相信病毒出现后会逐步弱化,就好像普通感冒,这将会是这次病毒的最终结果。”

新加坡别无选择,只有更透明和警惕地抗疫。因为这个国家在经济、食品、生命链上都是依靠其他国家。它凭借严格的措施可以撑过非典,但过去十年,新加坡更加融入国际经济,和中国也有更密切的关系,意味着这次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