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爱心的面包

哥兹特普(Göztepe)位于伊斯坦布尔(Istanbul)亚洲一侧的卡德科区,在我住家附近,这里的一家面包店所有的面包糕点都是在店子后面一个炭火烤炉里烤出来的。他们每天烘烤1200条白面包,所余的空间还堆满了长棍面包、面包卷、黑麦面包、杂粮面包和玉米面包,以及蛋糕、饼干和糕点。在熙熙攘攘的顾客中,我有时会看到店主给别人一条面包,却不收钱。有时,顾客会买两条面包,但只拿一条走。

在许多西方国家,近年来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柜台付钞找数之时,会额外多付一杯咖啡或一顿可填报肚子的饭钱,这是为其后需要帮助的人代为买单。这种看似现代的“提前支付惠及后来需要者”的理念实际在土耳其早已有之,可追根溯源到几百年前,在土耳其语中叫做askıda ekmek,即事前为任何需要的人付钱买面包。

所谓Askıda ekmek,意思是“挂在架子上的面包”或“谁需要谁拿的面包”,是起源土耳其的主流宗教伊斯兰教的一个传统。其运作是这样的:你去一家面包店付钱买两条面包,但只拿一条走。付钱时告诉柜台上的人,另外一条面包是askıda ekmek。你贡献的面包包好后和与他人付钱的askıda ekmek挂在一起。这一天只要有人进来问“架子上有面包吗?”(Askıda ekmek var mi?),他们就可以免费拿走一个。

这个以面包赈济需要者的传统何时以及如何起源并不清楚。虽然在其他国家最近也有了类似的传统,如意大利的“待用咖啡”(caffe sospeso),但土耳其的待享面包传统与其文化和宗教关系很大。美国佛蒙特州明德学院研究中东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系及其食物历史的教授菲比‧阿曼尼奥(Febe Armanios)解释说,谁需要谁拿走面包“起源于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传统,出自伊斯兰教的天课(zakat)概念。天课是穆斯林信仰其中一个基柱,强调慈善与赈济行为”。伊斯兰教信仰有五大基柱,信徒们必须履行这五大基柱才能过上美好的道德生活。天课要求信徒施舍金钱或食物给穷人或有需要者。

在土耳其,惠赠面包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伊斯兰信仰中,面包维持生命,而保护生命是教徒神圣的义务。阿曼尼奥说,“面包是我们的主食,是我们免于饥饿,救困扶危的食物。”在伊斯兰教的圣训(hadiths),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语录中,面包称为nimet,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福分。如果一片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必须立刻拣起来放到高位的地方。有些人这样做之前还要先吻一下面包,以示尊重。在土耳其,一般人家每天要烤两次净白面包,每顿饭都会配上满满一篮子新鲜面包片。而吃剩的面包从不扔掉,如果面包变味,就会做成法式面包和面包糠。我经常看到我住的这条街的篱笆树干上挂着一些装着面包的塑料袋,供需要的人带走充饥,或用来喂食动物。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曾利用对面包的这种尊重来合法化他们的统治,获得人民的忠诚。根据阿曼尼奥的说法,免遭饥饿的老百姓据说是很听话的,如果面包等主食的价格受到控制,他们反抗政府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中世纪时候的伊斯兰教国家,市场监督官被称为穆赫蒂希布(muhtasib),他们负责监督面包的销售,控制价格,并确保面包商不会使用廉价的食材代替面粉。即使在今天的土耳其,面包的价格也是由政府所决定。奥斯曼帝国也鼓励那些有能力的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但伊斯兰传统一直认为,在履行天课义务时,不应该向施舍者披露受施舍者的身份而令后者自尊受伤,反之亦然。

在早期的传统伊斯兰社会,天课是通过设置在清真寺中庭有洞的慈善石(sadaka taşı)作为捐款箱来实现。 土耳其中部的内夫谢希尔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恩萨尔‧切廷(Ensar Cetin)2014年发表的论文,称这种慈善石“是古代有洞的斑岩柱石演变而来,由施舍者将钱放在洞中供需要者拿取。也有在墙上开洞的。这种设计目的是不要损害穷人的自尊心,让施者和受者互不知道对方是谁。”

今天,清真寺中的慈善石已经被慈善基金会经营的在线天课计算网站所取代。这些网站依赖捐款者资助有需要的人士。每个穆斯林可以用网站天课计算机,算出他们应该捐多少钱。按照伊斯兰教传统,应该是他们财富的2.5%。现在连待取面包(Askıda ekmek)也上网运作,一个受欢迎的土耳其日常食谱网站yemek.com,要求浏览者提供住家附近有待取面包服务的商店名字。该网站的目标是将这些爱心面包店名字放到他们的网上,将地方的社区慈善行为变成全国性的爱心运动,号召大家“帮助那些流落街头买不起面包的人”。

有位男士将网络爱心技术再推进了一步。2012年,欧古汉‧卡尼姆(Oğuzhan Canım)在网上浏览,看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以东80公里的克勒克卡的一家面包店大力推广待取面包行动,希望更多面包店仿效。这让他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这项行动的规模,以让更多人受益。卡尼姆知道政府对土耳其大学生的资助很有限,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助学金、奖学金和食物补助。他的解决方案是设立一个社会企业《面包架子上有什么?》(Askidanevar)。这是土耳其第一个将待取面包的概念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平台。这个想法可能很有创意,但目的却很简单现实:把需要帮助的大学生与希望帮助他们的公司通过他们搭建的平台联系起来。

这个平台的业务经理哥克姆‧奥扎齐克(Gorkem Ozacık)说,创始人“卡尼姆……改变了方法,创建了这个项目。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他决定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大,能更有效地运作,尽可能地惠及更多的人。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机会…用我们的力量帮助青年。”这个项目以学生为主要帮助对象,因为卡尼姆认为他们是土耳其的未来。他希望年轻人有机会读诗,从事艺术,追求美德,成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他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会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会通过一种分享文化,把知识传递下去,为土耳其社会和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在此网站注册的土耳其大学生已有15万人,平均每个月会使用约500张捐赠的食品券。自从七年前这个社会企业成立以来,已经帮助了大约5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在伊斯坦堡、安卡拉和伊兹密尔这三个土耳其最大城市读书的学生。其中一位在此网上注册的学生图格芭是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获知《面包架子上有什么》这个网站 。她告诉我,“去年,我开始……上大学,但没有结识到新朋友。我去了一个音乐峰会,交上了朋友,多亏了这个平台的赠票系统。”

就图格芭而言,获得一张免费的音乐峰会门票,对她人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音乐会本身。这使她结交了新朋友,让她在大学里有了归属感,成为新群体的一员。而她以前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待取面包”传统,无论是付钱给面包店留下一条面包,或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之外的机遇,其核心精神就是传播爱心帮助他人,但不求回报和出名,让受助者既能改善生活,也能保持其尊严。

如图格芭所说,在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社会纷争不断的世界,土耳其这种不为名利而行善的传统确实“非常了不起”。(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