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筒形插笔器具就是笔筒。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文献记载,它的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是竹木制作的。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因而书房的陈设高雅便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之一,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许多供皇室御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
记载笔筒较多的是明代的文献,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查抄明代一代权相严嵩(1480年至1567年)家产的清单上,列有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笔筒等。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明屠隆的《文房器具笺》笔筒条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文、屠二人皆为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对当时的文房器具多有记述。只是二人钟情于竹木的雅洁,对其他质地的笔筒关注不够。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在实物方面,我们看到的笔筒多为明清以后的制品,传世的所谓宋代笔筒并不确切。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细述。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纸、砚为公认的文房“四宝”,其他文具还有笔洗、笔舐、砚滴、镇尺、臂搁、笔床、笔船、笔格、笔挂等。唐代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写有“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至明代,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大量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取代笔床成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宠,至今盛而不衰。笔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因此广受藏家喜爱。
笔者得到的这只民国笔筒,真的是偶遇。笔者去拜访住在Kingston的藏家Tony,目标是他的两个景泰蓝花瓶。在圣诞前到达Tony家时,夫妇俩很热情,让笔者进入他们的藏室参观。因为他们将收藏重点转移到古书,所以迫切想出售手中的其他收藏。地下室真的有些乱,Tony夫妇已经多次表示不安,但对于收藏的笔者来说,这当然不是很在意的。相反,呆在阴暗的地下室,开始淘宝。
经过差不多半小时的遴选,笔者最后搜罗了一纸箱的包装,主题自然与中国相关,其中自然就有这个民国笔筒。将宝物带回家之后,笔者才有机会拍照,与大家分享。两位大家看到图片的之后,竟然出奇地一致,认定是民国笔筒,尽管两人均表示还需对实物进行一番查看,方可确认。不过,藏友David表示,这笔筒有些做旧的嫌疑,原因有两点,其一就是底部显旧有些怪;其二,颜色过于艳丽,有些超越民国。
其实,对于笔者来说,清末也好,民国也好,乃至创汇期,真的不是很重要。笔者享受的是这个过程,而笔筒的绿龙可能是笔者愿意购买的主因吧!至于年代,还是让专家说了算吧!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