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大到人文墨客,小到凡夫俗子,我们或多或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都曾思考过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哲学家们研究人生意义这一命题已经有数千年,而且仍然在继续。然而,西方科学家现在说,要想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首先要活到60岁才能知道答案。
根据美国一项新的研究,那些觉得人生富有意义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身心。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人们会觉得在60岁左右生活才最有目的。他们是通过3年连续追踪1,000名年龄在21至100岁以上的人,做出出这一结论。研究人员定期向受试者询问,他们认为自己的存在有多大的目的?例如,研究人员会让受试者对以下问题打分:“我正在寻找生活的目的或是使命”,或者,“我已经找到了一个满意的生活目的”等。参加测试者可以从0到7分之间做出选择,0分为绝对错误,7分为非常正确。
领导这个研究项目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杰斯蒂(Prof.Dilip Jeste)表示,他们的研究显示人的健康与人生意义紧密相连。他说,“那些觉得活着有意义的人,通常会比没什么意义的人感觉更幸福和更健康。”而那些仍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状况和认知功能都比较差。也就是说,那些生活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人更开心长寿。该研究没有涉及宗教和神学等领域。
为什么60岁?杰斯蒂说,这一发现比较合理,因为20、30岁的年轻人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追求事业、建立友谊以及浪漫情侣关系上。同时,人到了40、50岁的时候一般已经事业有成。多数人这时已经组建了家庭,并有子女。这一年龄组的人属于那种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大。而到了60岁以后,随着退休、丧失亲友以及健康问题的增加,那些过去已有的生活目标显得不那么重要,人们开始再次寻求生命的目的。
一位署名为illegitmi non carborundum(拉丁语)的60岁网友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虽然并没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比之前更有意义,但称自己60岁之后对生活更放松了,看待问题也更辩证了。同自己年轻时相比,在处理生活上的一些挑战时更有经验了。他说,因为当人活到了这个年头,走过的岁月肯定多于剩下的岁月,所以也更理解“只争朝夕”这个词的含义,因此,面对生活要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杰斯蒂教授则表示,虽然生命的意义也因人而已。然而,如果能对个人身份有所认同、建立良好的关系、有长期的目标以及利他主义的行为都属于能够很好掌握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人。
无独有偶,几年前,英国也开展了一次关于哪个年龄段的人幸福指数最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79岁的人幸福感最高。调查称,这可能与这一年龄组的人大多数已经退休,经济上比较独立,身体尚可,有充足的时间和经济手段享受个人时光有关。但一旦超过80岁,人的幸福感又开始急剧下降。研究人员说,这主要跟健康走下坡路以及孤独感有关。
随着世界进入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人活到60岁以后才开始觉得生命更有意义,那老年人将大有潜力可以发挥。不仅如此,英国专栏作家和记者卡米拉·卡文迪什女士(Camilla Cavendish)近期所发表的《不退休:10条献给老龄化社会的建议》一书认为,老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卡米拉的新书全面刷新了所谓老年人的观念。在书中,卡米拉引用日本人近年提出的老年新概念:“年青老者”(the “Young-Old”),让人耳目一新。
新的概念认为,60岁至75岁不算老。卡米拉还提醒人们:我们并没有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快速变老,而且你比你想象的要年轻。卡米拉在书中采访了各国顶尖科学家,反驳了许多有关老龄化的禁忌。她表示,人们需要改变对50多岁、60多岁以及70多岁人的态度,认识到延长的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正所谓今天的50岁就是新30岁一样。如果到60岁能让人生意义更明确,那意味着年轻人还有无数的岁月可以展望。与此同时,那些“年青老者”们也更加成熟,活出真正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