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沟是回不去的

——读《风过余家沟》有感

捧读白忠德先生的散文集《风过余家沟》,嘴上竟念出《秋酿》里的词来,我想,余家沟正如那树梢上的月亮,一直都在老师心上。

我年纪不大,没读过几本书,顶多算识得字,一个理科生若论情怀,那无疑是自讨苦吃。但是,说起家乡,胸膛热乎的人都免不了留恋。有人说,一时离开家乡就是永远地离开,时隔多年再回来,家乡就不再是家乡了。那是与“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同等的凄凉,更何况家乡永远是心中的净土,所有的追梦人都惦记着。

白先生书中余家沟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花鸟鱼虫是一遍又一遍地搜寻出来的。在余家沟那片热土上,曾经有太多的美好,《风过余家沟》正是他在记忆中寻着小小的自己,寻着旧时的情感,寻着神圣的、温暖的日子。每读上几页,闭眼遐想,脑海里便是那质朴、憨厚的村民,仿佛那初出泥土的新芽芬芳和着饭香便从鼻孔飘进肺腑,耳旁也能听到哄闹嬉耍的大笑。沉浸在书中,从矮小孩子的眼睛里清楚又新奇地看到鸡、蛤蟆、狗……时间不觉间就过去了。

白先生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现实中的余家沟。他为余家沟唱起了颂歌,“吹捧”着家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抖擞”着人与人之间真切而实在的交往,而且“大义灭亲”般的数落着“残害”生命的亲人。这位“大山之子”,是为了构建精神的家园在熬煎着。那些充满趣味和历史内涵的文化底蕴,那些纯洁而至真的心灵都在他的期盼里,也正是这期盼,让他觉得,真正的余家沟,回不去了。

一个接一个消失掉的乡村故园,渐渐失传的手艺、风俗和方言,丢失的纯真与善良……被利益腐蚀的现代人,一边批量杀害动物,一边还虚情假意地吹捧着众生平等,一捧一踩间,又是模糊不清的物种消失。人最本源的情感,被人们忽视了,可悲可叹。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孩子愿意与那些昆虫玩耍,昆虫变得很“脏”,“有病”的标签注定了人与昆虫无法平等相处;老人的故事也没人听了,那些事儿都随着老人一起守着空荡荡的房子;笔下有春秋也成了那些有钱的文人用来装饰自己的花架子。生在冰冷的灰黑白之间,难有机会去体会色彩的我们,若再不熏染些他人的灵魂馨香,还有未来吗?

《风过余家沟》是白忠德先生的家乡,也是众多大山子民的家乡。那一个个加快消失的乡村,吟唱着中国乡土文明终结的挽歌。正如作者曾说:“我和余家沟一样,正在渐渐老去,无情的岁月将把我风干为一个背影或一个记忆符号。”余家沟,白忠德是回不去了,而我们又能回得去自己的那个家吗?

一切都回不去的,那份情,那份记忆,那份依恋,已随风飘远了。(文/孙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