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中国高中生来说,报考中外合作大学成为热门选择,中国体制内高考生挑选大学的范围又多了一类,尤其对于想尝试海外教育,又在中国体系内徘徊的家庭而言。
中国目前有法人资质的合作大学共有9所,2004年成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第一家。此后,2005年在珠海创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06年在苏州成立西交利物浦,2012年深圳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2年在上海成立上海纽约大学,同年在广东成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13年在昆山成立昆山杜克大学,2014年在温州成立温州肯恩大学,2016年在深圳成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制主要有三种,“4+0”,“2+2”,“3+1”。所谓“4+0”,就是大学四年全部在国内大学就读,即完全不出国的“本土留学”。另外两种,分别从第三、第四学年开始在国外、境外相应高校就读。
另一种则是中外合作项目,大多是和某大学的某学院合作,目前这样的项目一本批次的有200多个;二本批次的有2,000多个。不过由于这类中外合办机构项目越来越多,出现盲目开展合作办学,忽视外方资质,办学水平不高,自身管理能力有限等各种问题,中国教育部在不久前叫停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
先来说说昆山杜克大学。昆山杜克的学校硬件(包括教室、宿舍和两个食堂)细节设计和生态环境都非常好,整个校园的大片水域采用雨水收集环保系统,让人印象深刻。昆山杜克目前有15个专业,其中以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全球健康学见长。学校采用七周两个短学期的学习制度,每个短学期都安排2-3门课程,每门课程每周授课5-6个小时,师生比为1:11。由于昆山杜克大学最早是以研究生院开始的,去年才启动第一届本科招生,所以目前还没有毕业生样本可以来做专业上的比对。
与之相比,2012年创立的上海纽约大学则已经有了三届本科毕业生。上海纽约大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中外联合办学,通过7年的运行,到今年5月,已经有三届总共近千名中外学生顺利从这所合作大学毕业,或工作或继续深造,还有极小部分选择校内创业。这所大学目前由三个学院组成,分别为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和商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四个年级加起来约1,350名左右,学校从2013年第一届300名左右的中外学生,到今年2019年准备招生500名左右,未来的来自全球的学生,逐年递增。
上海纽约大学的国际学生和中国内地学生比例大致为1:1,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化的国际大家庭。以“上纽大”上一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同学们分别来自全球43个国家,讲着37种不同语言。学生宿舍则为中外学生1:1比例混住,这是学校有意创造的跨文化氛围。
据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介绍,作为第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在开办的第一天起就带有“双重”身份:一重是引进海外优质资源来为中国的教育服务;二重是作为中国国际化的大学,为中外学生带来国际化视野。他强调说,上海纽约大学并不是纽约大学的一个分站点校园的概念,而是同等于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的一个独立运作的机构。
目前“上纽大”共有12个专业分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神经科学、交互媒体、计算机、金融、经济、世界史和数据科学,而这12个专业又分布在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和商学院这三个学院课程里。“上纽大”课程的开设除了基础通识教育部分,其特色专业课程的开设也是有讲究的:一来必须是纽约大学本身比较强的学科;二来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市场需求;另外,对于期待将来读研究生的同学来讲,上纽大在本科提供的专业课程是完全可以对接上的。
交互传媒专业(Interactive Media Arts)和数据科学专业(Data Science),是由上海纽约大学率先发展起来的。在当下互联网极为发达的大环境下,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同学们在就业市场中供不应求,被许多中外大公司抢着录用。同样,意识到全球化市场的共同需求,有上万名学生的纽约大学也向这里看齐,同样增设了IMA和Data Science这两门本科专业课程,“上纽大”还专门为此派出自己的课程教授为美国校区组建新专业课程团队。这些事例可以印证上海纽约大学是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特色。但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应该抛开短期的实用主义,从长远打算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术兴趣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每个家庭的诉求不同,每所大学的特色与文化也不同,这就要看哪所大学更适合了。
从数据解读“上纽大”
1)“上纽大”从2013年第一年招生开始,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 4,男生一开始多过女生,而现在女生比快接近60%。
2)“上纽大”的毕业生总人数从第一届的260余人发展到眼下的350多位同学。未来随着新校园在上海前滩的建立,届时可以同时容纳2000多个本科和研究生。
3)中外学生就读比例在前三届也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来申请报考上纽大,从原来的占比40%的国际生,到这两年数据逐年增长。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个:
一是“上纽大”经过数年成长,海外口碑得到了极大认可,此外,中国上海的城市地位也有相当高的国际认知度;二来,“上纽大”为所有就读的学生提供非常优惠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条件。不得不承认,经济上的考量也是一个必要条件;第三点也非常有意思,“上纽大”的学生可以在三年级选择去纽约大学的不同校区上课,有部分国际生往往选择去一学期马上又回来了,问其原因,原来“上纽大”的国际生们习惯了上海校园里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上纽大”目前的师生人数比为不到1:7,而这个数字到了纽大美国就变成了1:11,一经对比,学生们明显更喜欢这里充满凝聚力的师生关系。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经过整整三届时间,更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海外继续深造,接近60%选择读研(这个数据从第一年的51%到目前的57%),而40%的毕业生会选择就业,就这三年数据来看,海内外毕业生的就业趋势非常乐观。
这里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对于中国学生更多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国际生倒是更青睐在中国先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在中国高校继续中文方向的深入学习。
FT中文网: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像人工智能等一些涉及到高端科技的中美项目交流、知识传授,是否会受影响?
俞立中校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上纽大”开展的学科学习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至于说未来是否会有影响,现在很难预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像“上纽大”这样中美合办的教育机构反而有其优势,因为两国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更多地相互了解对方。
FT中文网:“上纽大”的学生在去美国交换时,有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俞立中校长:就目前来看,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对于中国籍学生去美国校园也好,或者去世界各地分站交换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校园间流动”,这些国家的领馆会在第一时间给予签证上的支持。
FT中文网:在国际生源、优秀美国教师交流方面,今后和之前有何改变?
俞立中校长:上海纽约大学所聘用的教师和教授是由纽约大学负责全球招聘的,然后推荐给“上纽大”理事会做最终定夺。凡被选中的候选教授们必须来“上纽大”给负责课程的专业团队做模拟课堂,然后再由我们理事会做最终招聘决定。优秀的美国或其他国籍教师的引进不会因为中美贸易战而受到影响,除非因个人或家庭原因不能前行。(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