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8月5日深陷危机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Carrie Lam)时隔多日第一次在电视上出镜,呼吁维持秩序。与此同时,香港交易所(HKEX,简称“港交所”)的股价开始下跌。很难知晓这次暴跌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1美元兑7元人民币的关口,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中美贸易战升级,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一种忧虑–林郑月娥没有扭转失控的街头局势的备选方案。自上周五收盘以来,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已经下跌3.5%,意味着该指数今年迄今只上涨了0.5%。

本月之前,只密切关注港交所的投资者还没有多少理由担心香港街头的混乱。过去的示威并没有对香港与内地关系造成多少破坏,因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自1997年以来,投资者一直认为,这个地位对北京方面来说很宝贵。他们认为香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免于强力干预;还认为中央政府的想法与投资者的乐观设想将是一致的,即香港是给北京下金蛋的鹅。

确实,在“祖国”与香港重新统一以后,北京方面承认香港的价值,谨慎地对待这片领地。但如今,内地不再把香港视作面向国际金融世界的宝贵窗口。香港已从一个受尊敬的亲戚变成了竞争对手。这意味着,香港的股票和房地产及其金融中心地位所面临的下行风险远超投资者几周前的估计。

1990年代初,当内地刚开始试验在香港H股市场上市国有企业时,深圳和上海的股市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民币受到严格管控,资本管制也得到严格执行。如今,上海和深圳已经将香港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不可或缺的盟友。上海最新推出的科创板(Star tech board)意在同时挑战纳斯达克(Nasdaq)和香港。虽然科创板的构想先于中美最激烈的冲突,但是中美紧张为科创板增添了新的紧迫性。上海的这个新板块也许缺少其境外对手的成熟度和流动性,但这些缺陷很可能会改变。

此外,北京越来越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视作一种资本外逃,因为在港上市将允许企业内部人员在内地以外的地方出售股份并获利–而且享受低得多的税率。但情况还不仅是这样,香港自身也未能发展。香港最具价值公司仍是金融和房地产集团,创造财富的最常见方法是在这个人为控制供应以确保永远不会供过于求的城市里盖楼。

比如,旨在让香港与珠三角更紧密关联的大湾区(Greater Bay Area)构想在大约两年前首次提出后,腾讯(Tencent)创始人马化腾(Pony Ma)少见地在香港公开露面,出席一个支持该构想的活动。马化腾主持了两场分论坛。第一场论坛中,唯一的香港代表来自地产集团新世界发展(New World Development)。而在第二场论坛中,香港代表则是恒基兆业地产(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的高管。这似乎都在暗示,香港最首要的贡献,就是建设实体基础设施。

这与深圳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扶持了中国最大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腾讯。也就是说,大湾区内创造真正价值的地方不在香港,而在边界线的另一边。根据《中国日报》(China Daily)报道,去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香港(尽管幅度不大)。香港未来资产管理(Mirae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拉胡尔•查达 (Rahul Chadha)上周表示:“我们已经在减持对香港最直接风向标的敞口,如地产与零售。”

直到最近,依然可以提出一些看好香港的论点。一方面,香港看似很可能从投资者的一种疑虑中受益。投资者对他们的中国投资组合公司赴美上市心存疑虑,因为这些公司将很容易在中美紧张中成为人质。比如,中国科技集团字节跳动(ByteDance)将于明年初上市,该公司仍未决定是在纽约还是在香港上市,但现在更倾向于后者。但这座城市仍旧面临来自边界线另一边的更大挑战。美国降息曾支撑香港的估值,但现在也许不足以重振这座城市的命运。(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