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选:9亿选民投票

印度议会大选首阶段投票正式展开,这次选举被视为对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执政能力认可的一次公民投票。从4月11日起,全国20个邦与直辖区9亿名已登记选民将分成91个选区投票,共分七阶段,选出人民院(下议院)新一届代议士。印度选举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民主政治工程,参选政党超过450个,投票站共计100万个,需要动用工作人员至少1,000万人。投票将持续至5月19日,并于5月23日计票。印度前大选专员的一本回忆录中描述了印度大选这一举世无双的民主政治工程,称之为奇迹。规模如此浩大的选举,涉及世界人口的12%,耗时耗资之大暂且不论,以“自由公正的选举”为口号的普选,具体如何操作,就足以令人好奇。记者普贾·齐哈布利亚(Pooja Chhabria)可以讲解这场被称为“民主盛事”的大选幕后的操作。

作为执行机构,印度选举委员会需要关照到全国29个邦和7个联邦属地,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的崇山峻岭,北部和中部广袤的平原,西部沙漠地带和各地的林区,以及伸向印度洋的半岛漫长的滨海地区。印度地域广袤,地形复杂多样。海拔最高的地方,设置投票站的人不但要带去投票机器,还得带着氧气罐、睡袋和食物。交通工具也是包罗万象。除了步行,代步工具从骆驼大象、大小船只、自行车、汽车、火车,到直升机和包机,一应俱全。使用这些交通工具为大选投票奔忙的专职员工有1,000万人左右,大抵相当于瑞典全国总人口,或者是新加坡和香港人口的总和。这支庞大的队伍里除了选举官员,还有武装警察、观察员、专职摄像师、政府官员、教师。他们都是经由一套随机选择的机制选出来的,并需要接受特殊训练,以便应对投票站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情况。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些地方投票过程会夹杂着暴力或者野蛮行为。比如北方的比哈尔邦就有“占领投票站”的历史传统,就是一个党强行霸占投票站,用登记注册选民的名字投假选票。这就令不少选民却步,尤其是女选民。改用电子投票机器之后这种情况少了。这种情况的对策是把投票时间分散为6、7个阶段,不同地点的投票站在投票期间都能有武警守卫。高科技也派了很大用场,比如用人脸识别技术来防范投票舞弊。据记载,曾有一名女子以不同的伪装去投票站投了60多次票,最后被机器逮住了。听起来或许令人莞尔,但都是真事。当然还曾发生过比这些更严重、更暴力、更血腥的事件。上一次印度选举是在2014年,喀什米尔、阿萨姆和贾坎德邦的情况是最糟糕的。这次当局事先严加防范,在东部贾坎德邦的一些通往投票站的公路上扫雷;地雷是左派武装游击队埋的。阿萨姆邦平时就有反叛武装出没,还有部落冲突。为确保投票顺利进行,保安部署更加严密。

选举委员会从一年前开始筹备这次大选。各项准备逐步就绪,投票前进行选民登记。正式投票前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中还包括下列内容:
电子投票机(EVM)–100万个投票站都必须配备足够的投票机,安装调试完毕,这也涉及到后勤运输;
确定各地的投票日期–必须考虑到各种宗教和世俗节庆、学校考试日、农忙或恶劣天气,尽可能避免冲突;
贮备充足的擦不掉的“特殊墨汁”,投票时抹在选民手指上,以避免重复投票;
为每一个参选政党和独立候选人分配不同的图标,以便于选民识别。

印度独立后首次普选(1951年10月到1952年2月)之前就有用图标识别候选人的做法,因为那时84%的选民是文盲。这个清单上有很多物件的图像,比如桌子、电话、柜子、牙刷等等。单子上有很多图标还从来没用过。

印度选举官员坦承,后勤准备工作虽然辛苦、繁复、琐碎,却不是最艰巨的。最艰巨的是让政党守规矩,不撒野,防止贿选。这件事之所以棘手,一方面因为贿选比较普遍,另一方面是因为参选政党多。第一次大选55个党派角逐,2014年增加到464个,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见。钱是另外一大难题,主要是政党活动和和竞选经费来源。选举委员会可以警告和处罚犯规的党或候选人,甚至收回分配给它的图标,但无权剥夺或暂停它参选资格。

点票也是一个经常引发争议的环节。虽然电子投票机已经普及,但总有一些党派,尤其是败选的那些,会质疑机器是否被黑客侵入,投票结果被更改。这一点印度选举当局始终坚称,通过网络袭击的方式破坏印度的电子投票机没有可能,而对机器实体的破坏很容易被发现。如果说机器也有问题,那更多属于容量不够大之类技术问题。比如南方特伦甘纳邦(泰伦加纳邦)一个席位有185个候选人争夺,而投票机最多只能处理64个候选人。于是就要尽快换更新系统,添置机器。结果如何,希望5月23日能见分晓。(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