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以来,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因孟晚舟事件被乌云笼罩,但仍有两国之间友好互动的一缕阳光闪现出来。12月18日,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与加拿大全球事务部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加学者交换项目”(CCSEP)创办45周年招待会。举办的地点是在中国驻加使馆,参加者有120多人,包括中国大使卢沙野、加拿大全球事务部北亚局局长Sarah Taylor(唐兰)、渥太华大学校长、加中贸易理事会总裁、加拿大大学协会主席,以及曾经参加“中加学者交换项目”的中加校友、加方教育机构负责人和高校师生代表,还有中国留学生代表。
来宾们观看了“加拿大学人在中国”纪录片,欣赏了两国学生表演的精彩文艺节目。发言者都表示将继续推进中加人文交流和各领域双边合作。卢沙野大使向出席活动的20多名CCSEP学者赠送了45周年纪念册《游学东方》。“中加学者交换项目”是1973年由时任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倡议设立的,一直是中加两国间重要的教育交流项目。44年中总共有超过1000名学者参与了这个项目。加拿大方的年轻学者到中国学习访问,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感受中国。那段特殊经历对他们此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很多人如今都工作在中加贸易及留学领域。中方参加此项目的学者比例更高些,他们大都因此与加拿大结缘,推动了中国对加拿大的了解,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在庆祝“中加学者交换项目”45周年之际,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回访了几位曾经参与此项目的优秀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钱皓教授就是“中加学者交换项目”的优秀学者之一,2013 年还在上海获得加拿大前任总督亲自颁发的“总督奖章”。钱皓女士说:“我代表加拿大研究中心全体人员祝这个项目生日快乐。我在2004年参加这个项目之前,研究方向是美国外交史,也曾赴美国纽约学习。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待了原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張毅君先生。张先生鼓励我转向加拿大研究。这成为我后来申请这一项目的动力”。钱女士说:“我去的是多伦多大学的东亚系。研修期间的最大收获是,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这对我回国后开展加拿大研究和学术活动非常有帮助。目前上外加拿大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加拿大外交、中加关系、北极研究,经济与金融等”。
上外加拿大研究中心是中国大学中第二个开设加拿大研究博士项目的。现有13名博士,21名硕士和8名本科生。2013年,中心又有一位教师获得参与这一项目的机会。中心还有一位硕士在他的毕业论文中, 用统计数据表明, 参加过CCSEP项目的中国学者已经成为中国对加拿大研究的中流砥柱。钱皓教授说:“感谢加拿大外交部和国家留基委多年的拣选。学人一生最大快事,莫过于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研究喜欢的国家、人和事。中加学者交换项目就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学术价值。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 学生申报CCSEP项目。 也祝愿这个项目在未来的日子里培养出更多热爱和研究加拿大的学者专家”。
南开大学教授杨令侠是1994年参加中加学者交流项目的。她回忆说:“我从1994年到多伦多大学历史系访学,已经做加拿大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多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个学者交流项目。比如在电脑的使用上, 在对英文著述的理解,对资料的共享精神,以及对中加文化交流的使命感, 都是在那段时间训练和培养的”。杨老师回国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加拿大史的课程,并招收了硕博研究生。因此她也深深感谢这个项目,感谢为这个项目兢兢业业工作的加拿大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她也希望年轻学者踊跃报名CCSEP。杨教授也在2013年获得加拿大前任总督亲自颁发的奖章。
另一位中加学者交流项目的优秀学者尹鸿现在是清华大学教授,他还担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他说:“首先祝贺CCSEP项目成功运行45周年。我是1995年受该项目的支持,去了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艺术学院学习。当时还有我院的郭镇之教授,她后来成为著名的的电视研究的学者。那次学习我觉得有很大收获, 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了解了美加这个区域的文化和电影,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第二是学习了加拿大和美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的认知的一些方式和角度。在那以前, 我们很少关注国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第三也了解到了加拿大和美国跟中国的文化相似和相反的地方, 或者说有差异之处。通过学习, 大大增加了我们比较研究的视野, 而且也提高了我们比较研究的自觉性。这对我们此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比如说我们了解到了加拿大如何支持多元文化的发展,了解到了美国电影跟社会文化间的关系,包括对加拿大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自己的深入研究, 对中国的文化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尹鸿教授还建议“中加学者交换项目”的学者们:除了在图书馆读书、上课、参加学术活动,还能多走走,亲身去体验观察加拿大的不同文化,真正在行万里路中了解它的特色。(文/亚明,来源: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