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

不久前,黄学昆先生嘱我为其新作写序,我脑中闪现出顾炎武之教训:“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日知录》卷十九),始未敢接受。但学昆以学弟自谦,依然坚持,并通过手机短信告我书名:《心归何方》,我顿感这是一个颇耐探询的宏大问题,海外华人(此处泛指侨胞)上百年来一直追寻答案而不得,理论研究者的著作汗牛充栋而不解,贸然作序,心中确有疑虑。但书的副题–媒体人眼中的加拿大华人社会,则像这部书的一个内窥镜,以便于读者得以细致地浏览书中呈现的复杂世界。不几日,我的电子邮箱收到全部书稿,下载拜读,果觉不同凡作,二十七个章节,通过各种案例,从不同角度,对加拿大华人社会做了全面剖析。

学昆早年在国内政府部门调研室就职,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他也是一名学者,编写过若干研究专著,学养深厚,理论功底扎实。移民加拿大后,学昆一直主持当地媒体,具有察世观情的敏锐眼光,尤其在解剖华人社会方面,更有其特别之处,这使得他对安大略省乃至加拿大华人社会有着深邃而独到之洞悉。主持《xx时报》十多年来,学昆所撰各种报道、评论多达200余万字,不愧高产。作者集其要义,选其精华,编成此书,虽篇幅不巨,却章章丰满,篇篇心声,述而有察,论而有据,究华人之际,通中西之情,成一家之言,实乃淘金之作。读毕全书,犹有亲临其境之感,许多情节和揭示的问题,令人沉思。

本书的体例与普通专著有所不同,作者并未采纳传统的按照时间、地域来布局内容,亦非设定一根主干,然后分为若干支线加以充实,更没有创立一个什么思想理论,去指导实践,展开议论,而是将加拿大华人社会常见的具体问题罗列出来,逐个叙述,深入探讨。故本书的章节较多,共有27章,长短不一,但焦点集中,读起来思路不易分散。

黄学昆长期居住的安省,是加拿大金融、制造业中心和经济大省,其GDP占全国总量40%;它又是人口最多省份,其中华人70多万,占全国华裔人口的40%。因此,本书虽然大多涉及安大略省的情况,但对于整个加拿大华人社会的特质和生态现状,是有“窥一斑以见全貌” 之效的。

本人学浅,不敢作序,但粗阅大作,所获甚多,写一点心得,作为对作者的回报,则是应该的。兹将观书粗识略陈于后,文不符传统序言之体,意更无业内专家之高,只能作为普通读者,就部分书中要义试做归纳,偶或略陈己见,以作导言,并就教方家及作者。

“侨”这个字,频见于中国史籍,历代常指由于某种原因,离开故土到异地居住之人群。《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东晋在江南设置侨郡。

自古以来,大凡沿边、靠海的地方,人员的流动和交往都比较频繁。人们远走他乡,到异域从事各种活动,历史不乏记载,远可追朔至公元前千年的殷箕子东迁,秦时徐福东渡,汉有张骞西使,唐更现住蕃之潮。但那时毕竟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明确精准的资料比较稀少。及至明末清初,中国航海条件成熟,部分民众离乡背井,驾舟扬帆,漂洋过海,到南洋诸岛谋生创业,遂后渐成传统,留下的文字记载愈来愈多。清中叶以后,粤闽沿海地区形成侨乡,而在马来半岛诸地还出现了最早的侨团(本人在汕头的侨批馆见过彼时彼地的文物、资料,很受震撼)。
及至清末,在海外各地的华侨已达百万之众。由于当时的侨民很多是以苦力的身份被贩卖出洋的,迄今外国学者的相关论文中还常用coolie 这个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印,而清末被学界视为海外华侨社会之始端,也是比较恰当的。

据史家考证,中国人远渡重洋抵达加拿大的时间,大约在1788年,当时有66名广东匠人从澳门搭舟抵达温哥华,时间甚至先于加拿大开国之1867年。因此地气候温湿,加之海路畅达,粤人移入迅增,早期多从事开矿、修筑铁路等繁重劳动。据学者研究,1881-1885年,广东华工直接受雇于修筑太平洋铁路者达6,500人,被誉为加拿大早期基础建设之第一功臣。《心归何方》开头几章中,我们读到许多相关文字,当今加拿大华人在驳诘当地种族歧视者时愤然疾呼:“我们是加拿大的国家创建者!我们是最早的纳税人!我们是主流,而非外人!”,“我们是加拿大人,这里就是我的家!”历史之音铿锵,振聋发聩,毋容置疑。

恰如本书作者所云,220余年来,华侨华人为加拿大早期之开发,继而为加拿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是彰彰载册的,这也是本书得以立论的一块重要历史基石。

种族问题是海外华社的普遍核心问题,自然也是《心归何方》阐述的开篇重点。书中援引加拿大警方统计显示,犹太人、非裔、亚裔在加拿大受到“种族歧视”以至于“种族仇恨”最多,而华人更是首当其冲。此种情况,相信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华社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本书作者严肃指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华人没有像黑人或其他族群那样积极地奋起反抗,华人往往有怕惹事的心态,遇到种族歧视言行后,一般选择息事宁人,不去报案,这反而助长了种族主义的气焰。作者据此呼吁:华人“不再做沉黙的羔羊”,这是华人自强的第一步。

黄学昆十分注意加拿大华人社团的状况。加拿大各种名目、不同规模的华人社团组织,因为疏于管理监督,很多社团空有其名;社团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千差万别。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足为奇。但在这种社团林立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社团推动华人社会良性发展,则是值得华人社会关注并致力解决的严肃问题。学昆载留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而且善于总结每个案例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专注于华人社团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做出理性的分析,弥足参考。

作者发现,华人在向政府争取自身权益的事务上,往往很难团结在一起,发出同一个声音,釆取步调一致的行动,而是各竖旗号,各说各话,甚至发生“窝里斗”。这样很容易造成华人利益最小化之后果。但这种情况,在非裔、印巴裔、犹太裔等社区却很少见,后者在涉及本族群利益上,往往站在同一立场上,结成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共同争取本族裔的最高利益。

从黄学昆的大量采访和报道中,我们看到当地华人社会中存在着诸多陋习,如:比阔气,讲排场,贪恋权力地位,追求职位高、房子大、车子豪,庸俗之风根深蒂固,这不仅与本地人追求简约、朴实的习惯格格不入,也给华人自己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对此,作者的思考是:华人社会必须跳出那些陈旧、落后的意识藩篱,回归真正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且吸收和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才能做到自信、自如,活得精彩,才能在异国他乡扎根立足,与当地社会同步发展。他认为,中华民族的隐忍、刻苦、耐劳、智慧等优秀品德,造就了老一代华侨华人在海外打拼的成功典范。

此外,作者对“华人选华人”、只有华人才能代表华人利益等观点持不同看法,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黄学昆经过大量分析和论证,深刻指出,华人只有走出“华人选华人”的误区和迷思,才可以向其他族裔宣示自己在政治上的成熟。学昆认为,华人及新移民在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并予以发扬光大的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当地社会有贡献、有建树,这关系华人社区在加拿大的声誉、融入和未来。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华族才能真正在加拿大多元种族之林中做到自立、自强。

近些年,中国学生前往加拿大留学渐成潮流,这也是国内外社会比较关心的大事。多伦多和温哥华的公立中小学及私立学校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小留学生身影。但因为中西社会的不同价值观、家庭观、伦理道德及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因而产生各种矛盾与问题,甚至导致中国家长难以接受,陷入极度困惑。黄学昆以不同形式予以全方位引导,他语重心长地提醒中国家长:在这片容易让人“三观”颠覆、思维错位的土地上,中国家长们满怀希望种下的“瓜” ,将来长出来的是 “瓜” 还是 “豆”?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本书中,作者也指出,在国家法律 、法规和具体制度面前,华人的身份毕竟是“外国人”,如何既让华人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籍国的向心力,又要遵守法律,效忠入籍的国家,依然是一个长期有待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在海外长期留居的侨民,是入籍当“外国人”,还是不入籍继续做“华侨”?确实令很多人傍徨、纠结,这或许是本书的题目–《心归何方》的核心含义。

通读《心归何方》之后,本人想起,数年前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如何改进和提升侨务工作提出过几项意见和建议,某些地方与本书著作有些呼应。兹简列于后,作为映照。

一、建议侨务、外事部门的人员更多地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民族、习俗等宏观角度看待当前中国海外移民的新态势,在侨务、外事干部和海外各类教育、培训等活动中,增加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的内容,让国内的侨务、外事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象国家的国情,从而以比较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形势、华人社会等具体问题。

二、对于在世界各地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华侨华人,尤其是华商社团的首领,国内不宜过多地专注于纯粹礼仪性、定期性、序列性的活动(如高规格的大会、接见、表彰,豪华的宴请,高调的迎来送往等),更为实际的是,采取针对性强、有具体目的的形式(如回国参观、考察、开会,举办长、短期学习、培训等),通过案例教学等生动、实用的方式,帮助侨领在提高管理水平、注意微观的生存、经营理念之同时,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学习中外不同的国情,在微观活动中学会把握宏观,顾全大局,正确理解“融入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通过侨领带动更多的侨胞认真了解、熟悉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民俗、习性、语言等,着眼长远,使华社的一切活动不要偏离当地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不影响所在国的生态平衡,和谐地融合在当地主流和传统社会之中。

三、要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帮助新移民的华侨华人,充分学习和尊重、遵守当地各项法律法规,绝不能把在家乡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气和手段(诸如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炫富斗富、傲慢自大、不讲卫生、污染环境等)带到外国异域去。在华侨华人内部,要大力彰显依法、守法、遵法、护法的正气。中国各级政府有专门的侨务部门(甚至有“五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设立类似的部门,没有中国这样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侨社和侨胞应该也完全可能做得比其他移民族群更好,侨胞才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才能稳健发展,华族和华社才能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中站得稳,立得深,真正成为多元种族大家庭的优秀族群。

四、有关部门宜将各地华人为所在国家和地方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案例,汇编成为宣传品或教材,通过各国华侨华人社团、媒体,做到广为人知,使新一代华人不断提升与当地人民共享成果、共荣发展的意识,以期得到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的理解、认同和赞许,不断改善华侨华人与当地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友好关系,增进友好情谊。

五、中国各级涉侨、外事部门,可利用各种接待、出访等机会,通过各国华侨华人社团、侨领和华文传媒、华文学校,积极鼓励、教育和推动在外居住、就业、创业、经营的华侨华人(包括临时留居的华商),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明,如:勤劳节用,质朴俭约,仁爱中和,合群团结,以德处世,顺应自然,轻松随和,淡己尊他,谦敬礼让,除淫戒赌,尊师重教,孝敬耆老,以商会友,以友辅仁等,处理好家居事务和邻里关系,认真学习所在国的优秀文化,充分尊重所在地方的民俗习惯,在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大力提倡讲文明、讲礼仪、讲法纪、讲诚信、讲管理、讲学习、讲节俭、讲友谊、讲奉献、讲团结的“十讲”活动。有意识地打造并张显既有中华优秀文明因素,又有所在国传统特色的华社文化。

六、从长远发展看,为了帮助各地华人社会经济良性发展,似可搭建“三个平台”:1、在国外,通过资源整合,搭建企业优势互补的操作平台;2、推动当地华文媒体与华社各界更多结合,尤应注意与外国主流媒体良性互动,成为教育培训、正面推介的宣传平台;3、在国内,由大学、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为华社提供更多信息、咨询和前景预测的理论平台。

回到《心归何方》,本人觉得这是一本介绍加拿大华社主要情况的综合性读物,对于国内涉侨涉外人员来说,是一部了解加拿大国情和侨情的好教材,而且从中可以引发对当前海外侨情和侨务工作的思考。即使世界其他国家的华侨华人,相信读了这部书,也一定能获得很多有益的启发。(文/丘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