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11月5日在上海开幕。在中国的官方宣传口径中,这场国家级博览会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目的在于将中国这个出口大国打造成一个进口国。专家分析称,美中贸易战僵持背景下,中国此举可绕过美国,加深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冲抵贸易战的负面影响,增加与美国的谈判筹码。然而,令外界担忧的是,不仅七国集团的政要无一出席,韩国、澳大利亚等中国主要贸易国家的政要也不会出席。
中国宣布举行进博会后,媒体多次将其与已有60余年历史的广交会相提并论。后者被视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前者因此被视为中国打开国内市场的首要窗口。彭博社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中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垒高国内市场的壁垒,保护和培育国内企业发展,而这点恰恰是特朗普政府批评的,即通过行业准入限制、强制技术转让等方式“不公平对待美国企业”。中国似乎希望以进博会为支点改变这一形象,以重新平衡其经济模式。中国商务部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
从规模上看,进博会“野心”不小。根据中国官方消息,将有130多个国家的逾3,000家企业参展,其中5,000多种商品是首次进入中国,同时将有来自中国各地的16万采购商将在进博会上“买买买”。中国财政部在会前表示,对进博会展期内销售的合理数量的进口展品免征进口关税,同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按应纳税额的70%征收。热闹的展会背后则是“硝烟弥漫”的贸易战和不断放缓的中国经济。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在公开讲话中称,经过打击和反制,中国对绝大部分美国商品都已加征关税,“我们反击它,实际上子弹已经不多了”。他分析,对于中国而言,继续打贸易战,最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即通过举办进口展和降低美国以外国家关税的方式刺激国内消费,提高供给水平,用全方位开放来抵抗美国贸易战的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胡荣向BBC中文表示,对于中国而言,不应持续与美国“硬碰硬”,而应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开发国内和其他非美国市场。以中国经济规模而言,柔韧度不容小觑,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活动以及进行一些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改革,都将影响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果。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贸易战下净出口如果受影响,消费的影响力就更为直接,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需求会越来越大,提振消费的同时会倒逼中国国内的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同时促进生产线和技术升级以增加投资。
虽然进博会被看作中国在美国贸易打击下的应对举措,但专家也提醒,进博会首次被提及是在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彼时美中贸易摩擦尚未开始。更合理的分析是,中国本来就有意在对外开放上加大力度,但贸易战使之重要性和急迫性都大大加强。进博会表现出“政冷经热”的特点,一方面参展商规模较大,另一方面在出席政要的名单上,不仅七国集团(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日本)的政要无一出席,韩国、澳大利亚等中国主要贸易国家的政要也不会出席,凸显今年以来中国与西方渐趋对立的贸易格局。
路透社援引美国驻华大使馆发言人称,美国不打算派政府高官参加进博会,以此敦促北京结束“有害及不公的”贸易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称,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国对美产品服务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当中国敞开大门欢迎四方来宾时,美方又不愿派人来。这种说法和做法自相矛盾,让人费解。据中国商务部披露的数据,参加进博会的美国企业超过180家,仅次于日本和韩国。值得一提的是,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近年来先后与台湾断交的巴拿马、多米尼加、萨尔瓦多“义气相挺”,总统本人出席进博会。(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