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因为每天和学生相处时间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全部都是“好老师”,但是,若问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然而如果只从老师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去判断的话,我们也很容易知道哪些才是好老师。

首先,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够信任学生并启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而不是仅仅帮学生提高成绩。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必须是从自己内心生长起来的,才不容易因为外在的压力而熄灭。人长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获得自主性的过程,因此在感受到自我有能力成长时,就会持续保有热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位老师里,有一位是我的初中生物老师。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信任自己的学生。这种信任滋养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当时,我们有很多实验课,要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植物的细胞。和现在的孩子大多“坐享其成”不同,我们必须亲手制作可供观察的标本。老师详细讲解了细胞标本的制作过程之后,发给每个学生一些“载玻片”和“盖玻片”,我们可以带回家自己制作,再带到实验室。当时的显微镜镜头很昂贵也很娇贵,如果操作不小心,镜头一碰到标本就会损坏。如果是第一次操作,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大。就算这样,老师也放手让每个人都有充足的时间探索和尝试,最终每人都学会了如何用不同倍数的镜头观察,并比较和记录实验结果。大概因为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多次实验过程中大家都谨守规程,实验所用五六十台显微镜中,只有一个镜头遭遇不幸。

正是这种信任,激发了孩子们的自律;也正是这种信任,让孩子们能放开手脚去学习。后来我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重点高中,生物课上竟然发现我的同学们大都不懂怎么操作显微镜,更不知道如何制作可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那时候高中老师只注重卷面上的分数,并不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做实验。尽管如此,初中培养起来的对生物的学习热情似乎任何时候都不会减退。前不久,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在谈到减少考试的教育改革计划之时说道,“我们必须让学生在离开学校时,终其一生都保持好奇心,想要再学习”,大概也只有这样,保有终身学习的热情,人们才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社会。

其次,老师的言行,随时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一个好的老师是注意言行的,从不对学生横加打击。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种态度往往从言语、表情和行为等细节中流露出来。总是给予学生正面支持的老师,才堪称“好老师”。现在体罚学生的老师也许不多了,但是动辄挖苦、讽刺和大骂学生的老师不少,甚至还有老师用和学生冷战的方法,来企图收服学生。其实这都是不成熟的做法,这些伤人的言辞和冷待最能给师生关系带来危害。当一位学生看到老师只想着逃避的时候,如何指望他能真正领会老师的教导呢?

有一位学生,英文写作是他的弱项,但是他的老师从不在写作上批评他,而是不断鼓励他多写。就算他真写得很差,老师也能挑出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因此这孩子也持续有热情地写下去,并且还下载了语法检查等软件,帮助自己学习,也会主动向别人请教,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善写作,逃避退缩。再讲一个事例,曾经有朋友分享她最初移民美国时学英语的经历。有一次,老师讲了很多,她还是听不大明白,就说了一句“I can’t understand you(我不明白你说的)”,结果老师很夸张地用惊喜的表情对她说,“Wow! You are speaking English!(哇!你在说英语了!)”受到肯定的她,便没有那么灰心,坚持学习了下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困难重重的时候,但是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会令我们没有那么难过,重新找到力量坚持下去。如果每一个孩子遇到的都是擅长肯定别人的老师的话,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便也会更加积极。前不久,在新加坡一所学校的艺术课上,学生们按照老师们的指示,制作染色食盐备用。一位男生努力在容器边缘刮取颜色粉笔的粉末,以混合到盐中的时候,由于没有掌握力度,多次将粉笔折断,当时便挨了批评。挨了批评之后,本来兴致勃勃的那位男生低下头,开始不断扣弄自己的手指。下课的时候,另一位老师对他说,“其实你今天很努力,我看到你很努力的样子了”。

我在想,如果最开始那位老师就说,“我看到你很努力在刮取颜色,但是方法不大对,停下来再看一下怎么做”,换一种态度和说法,是不是会比令人难堪的批评更加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最近,新加坡有一位叫黄钦卫的年轻人出了一本书叫Silence is not Golden(沉默不是金),讲述自己过去多年来摆脱“选择性缄默症”的历程。其中,他在谈到发病最早的心理起因时,提到小时候调皮爱讲话,总被老师斥责的事。多年后,他仍旧记得老师说的“你不说话没有人当你是哑巴”,以及伴随而来的校园欺凌。

最后,好的老师是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仍为学生得到最好教育机会而默默努力的人。我曾经和一位在同一间学校任教18年的美术老师合作过,目睹他准备课程的过程,我只有深深钦佩。那是新加坡一间特殊学校,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各种身心残疾。每个人的活动能力都不同,有的需要坐轮椅,有的胳膊无法正常活动,有的虽然肢体健全,但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和发展障碍。在美术课上,常常有一些陪读的保姆愿意“代劳”,代替孩子完成美术和手工作品,但是这却不是老师希望见到的。宁愿孩子们慢一点、笨拙一点、造成的麻烦多一点,老师也希望每一个来上美术课的孩子都不浪费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因此,根据每一个孩子动手能力的不同,老师创造了各种工具来帮助学生。全天的课程间歇不多,我们在每次上课的间歇都需要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有一天,课程主题是“混色练习”,在准备材料的课间,这位老师发现尚有不足,便立即找出一些硬泡沫塑料,即时用刀剪雕刻出几个不同大小可供抓握来蘸取颜料的工具,以方便几个不能握笔的孩子。为了赶时间,充满冷气的教室里,他的头上不断冒汗。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准备上课,他几乎一刻都没有休息过。这些事情从来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人要求,纯粹就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让每一个身心发育不足的孩子也能像正常的学生一样享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这也是他在众人看不见之处,为教育公平做出的切实努力。

有的人说,父母对着自己的孩子尚会忍不住发火,老师每天面对一大堆孩子,难免也会烦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老师,也是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人更加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才能客观地面对学生和为学生受教育的福祉着想,表现出教师这一行的专业精神。而信任学生、善待学生,为学生创造公平教育机会,都是专业精神应有之义。(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