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晚晴的七十多位老人分乘两辆大巴去参观白求恩故居,白求恩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尊敬的历史人物。我们晚晴里好多人都回国去了,又有不少人家务事,忙,平时活动一般也就四五十人参加。但当天天许多人都赶来了,有近八十多位。汽车在如诗如画的风光道上北行两个多小时后,来到了格雷文赫斯特镇。这就是白求恩出生的地方。
一下车,李会长就召集大家到故居前的草坪上集体照相留念。接着程会长给大家宣讲了白求恩大夫的光辉生平和感人事迹,表达了大家的崇敬缅怀之情。接着大家纷纷在故居前拍照留影,表达自己对这位伟人的景仰和感恩以及能到这儿参观的荣幸。
白求恩故居是一栋米黄色的两层小楼,典型的英式建筑,尖尖的屋顶,灰色的瓦,白色的木板墙,屋前屋后碧草如茵景色优美。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就出生在这里。这原是教会的房子,他父母租住的。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了下来,按照白求恩出生时的布置格局装修,辟为白求恩故居。加政府又将旁边的一栋白色平房买下来辟为白求恩纪念馆。
白求恩的父亲是小镇上基督教长老会的牧师,母亲是传教士。经济上不算富有,但还比较宽裕。他们乐善好施,经常接济帮助穷人。父亲是牧师,在这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度里实际上就是当地的精神领袖。家里经常聚集着很多民众。他父亲把不算大的家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作为办公和会客室。有时还在这里为年轻人举办简单婚礼。白求恩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从小就受到基督教自由、平等、博爱的熏陶。也和劳苦大众建立了鱼水交融的天然联系。
白求恩的祖父是一个造诣很高的资深外科医生,1856年还担任“三一学院医学院”院长,同时还是一个艺术家。在故居陈列室里有一幅他祖父的自画像,绅士风度满满,栩栩如生。还有一幅他开玩笑把自己和同事三个人都画成骷髅的图画,妙趣横生。突显他作为外科医生和艺术家的双重魅力。祖父对白求恩的影响很深,使他从小就立志当一个外科医生。
白求恩如愿以偿,1909年考入了多伦多大学胸外科专业。毕业后在蒙特利尔行医。青年时代他先后干过伐木工、轮船侍者、夜校教员、记者等等。他深知底层民众的疾苦,从父母那儿继承的基督的仁爱之心和自身经历的感悟使他一开始就立志为民众,为弱势群体服务。1935年他在蒙特利尔设立了一个免费诊所。同时极力倡导社会化的医疗制度,要国家为全民医疗买单。他组织成立了蒙特利尔人民健康团体,这是加拿大医务人员发起的第一个促进社会化医疗的行动。
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国际主义战士。哪里有苦难他就奔向哪里。1936年他率领医疗队到战火纷飞的西班牙救死扶伤。1937年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医友晚会中巧遇了陶行知先生,得知中日战争已经打响的消息后立即向陶先生表示:我愿到中国去和你们一起战斗!随后他就带着一个医疗队和5,000美元的医药装备来到了延安。陆续转战在山西雁北和晋察冀等地。救死扶伤,编写教材,培训医务人员,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实用的医疗器械等等,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辉煌的贡献。1939年10月28日在一次抢救伤员的手术中,敌人已逼近,白求恩坚持要做完手术,仓促之中不慎割破了手指感染成败血症。当年11月10日在唐县黄石村不幸逝世,年仅49岁。
白求恩是一位伟大人物,但他并不是按照某种教义塑造的“完美”的英雄模范。他不是一个驯服听话的螺丝钉,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有主见,好动好冒险,性格倔强的人,也有常人的许多缺点弱点,所以曾被人称为一个放荡不羁的冒险家。6岁那年他就独自到离家很远的多伦多去玩。迷路被警察送回家。妈妈批评他时,他说,“我就是想尝尝冒险的滋味。”
青年时期的白求恩更是神采飞扬,光华照人。他19岁就考入多伦多大学修自己喜爱的外科专业。大学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干过伐木等许多工作,还做过艺术品生意,赚取学费。他干什么都干的风生水起,非常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便中断学业到法国战场上做担架员,上前线救死扶伤。在战场上负重伤回来后继续读书,修完学分顺利毕业。1917年他又参加了英国海军,成为上尉军衔的外科军医,直到一战结束。他勇敢坚强,特立独行,他认定的事就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坚决去干,而且干得有声有色。在他故居前有一尊他青年时期的塑像。他双手叉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两眼炯炯有神,脸上充满豪迈自信的表情,潇洒英武!雕像旁是青年白求恩和伙伴们的照片,塑像就是根据这张照片制作的,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脱脱地展现出白求恩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风采。
白求恩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坚定地走自己要走的路,做自己要做的事。初到延安时组织上从安全考虑要他留在延安,不上前线。他居然气得发抖,抓起一把椅子就扔出窑洞。他激动地说,“我不是来享受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钢丝床,这些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到了前线后他就全心全意地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投入到救死扶伤的战斗中去了。可以说白求恩他始终都要活出他自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
是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自己”!
是一个从小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文化里成长起来的“自己”!
是一个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以解救天下苍生疾苦为己任的“自己”!
是一个无比高尚伟大的“自己”!
走进纪念馆,里面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记录下白求恩光辉灿烂的一生。白求恩不但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和革新了几十种手术器械,有不少是当时首创,有不少还一直沿用至今。纪念馆正中一部卡车就是当年白求恩创建流动血站的复制品。他把汽车的后半部改成血库,装上制冷设备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血站。在西班牙内战中及时抢救了大批伤员。到了中国,当时别说制冷设备没有,连制冷的概念都没有。白求恩就发明了一个现场输血的装置。首次实验就是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给伤员输血。白求恩在软管中装了一个三通阀门。首先把叶部长的血抽出,然后转动阀门把血输给伤员。战地输血就这样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白求恩还有许多因地制宜的创造发明,可惜因为战乱年代久远都失传了。所幸有几张珍贵的照片保存了下来。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在简陋的民房里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他弯下身子全神贯注地工作。你可以感受到此刻这里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的一切。
另外一张照片是白求恩演讲的情形:一大群人密密麻麻的聚集在白求恩周围,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演讲。学习他的精神。景仰他的品格。的确,白求恩不仅以其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伤员,而且以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民众对伤员的极端的热忱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成了一面旗帜,一面鼓舞中国人民抗战的旗帜,许多战士喊着“进攻!白求恩和我们在一起!”的口号冲锋杀敌。可见他的精神感人至深。
纪念馆里还有许多白求恩感人的实物和图片,来不及细看。走出纪念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白求恩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生,在加拿大享有极高的声誉,过着优裕的生活。如果待在加拿大前程似锦,以他的聪明才智,问鼎诺奖都不无可能。然而他却抛弃这一切,前往战火纷飞的中国,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和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战斗。当时的生活是很艰苦的。部队要发给他每月100元的补贴他都拒领。说给伤员买药品,他们更需要。他事事处处都想着伤员,想着他人,他甚至还把自己的血输给伤员。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岂止是感人,简直可以感天动地!
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右耳全聋了,牙齿、眼睛也不好。除了翻译他没法与人交谈,他希望有一部收音机,然而没有。工作繁重,没日没夜。看一个记载吧:在河北中齐会战中他曾创下在69小时内为115伤员名动手术的记录。不知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外科医生有过这样的记录?而且不是在安静的手术室里而是在随时都要撤离转移的前线阵地上。69小时115例。差不多每小时2例,试想在这近三天三夜里的时间里,他睡了几个小时?或者说他睡了多少分钟?在这种高超负荷的紧张工作而生活又极其艰苦的状况下白求恩怎么想呢?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的确很累,可我觉得自己很久都没这么开心了。我心满意足。我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人需要我。”这就是白求恩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白求恩以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完成了一个常人到圣贤的升华蜕变。他的思想行为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白求恩永垂不朽!(文/孟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