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构建亚裔形象?

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出差,一进当地的一家中餐馆,迎面而来的是《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的巨幅海报,提醒我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几个月前因为不少新闻报道谈论的关系,我在网上找了电影预告片(Trailer)来看,一直把这部电影放在我的必看名单里面。毕竟,好莱坞制作的以亚裔为主的电影,上一部是1993年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而这些年,围绕好莱坞“洗白”作法(Whitewash,即指由白人演员扮演非白人角色的作法)的批评越来越多,认为亚裔演员的演出机会被频频剥夺,这个时候,这样一部全部都是亚裔角色的电影上映,自然成为话题,有类似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那样的象征意义,因为这部电影打破了好莱坞英雄片没有黑人主角的现状。

这也许可以解释电影的火爆。当我到湾区的一家电影院去购票的时候,电影已经上映到第五天,全美已经累积了近三千万的票房。我已经买不到即场的电影,事后和一起出差的同事们开玩笑:是不是湾区的华人都出动了。走进放映厅,发现其实不少是其他族裔的观众,在我的身边,就是一对年轻的白人情侣。我稍微留意了一下,观影过程中,他们和其他观众一样对电影有着相当热烈的回应,会因为里面的对白而放声大笑。想了想也对,里面的华裔女主角就是这些美国观众的眼睛,通过她去感受和碰撞不一样的文化,正如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场景:虽然你看上去是中国人,但是你不是我们,你是美国人。

这是一部被归类到浪漫喜剧的电影,看了一些美国媒体上的评论文章,不少认为原著受欢迎的原因,和《暮光之城》(Twilight)以及《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差不多,又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因为这本畅销书的主要读者群体,一样是白人女性。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看完电影我会觉得,这样的比较不太准确,因为这本书中的人物和场景,如果对于亚洲国家的生活熟悉的话,那并不完全出于想象,而是真实的存在。这和作者关凯文(Kevin Kwan)出身于新加坡的一个富有家族有关,正如他告诉媒体,他写的是他熟悉的环境和生活。而由于他的教育背景,使得他的写作又和英文世界的读者没有距离。

不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是一部好莱坞的制作,我想我不会有兴趣走进电影院,一个潜在的动机,那就是作为华人,应该支持这样的制作。毕竟,只有用票房,才能来向好莱坞的投资方证明亚裔演员的号召力,从而让她/他们未来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而好莱坞过往用来解释不拍摄亚裔题材,或者用亚裔作为主角的电影的理由,是找不到足够的、胜任的、有卖座力的亚裔演员。事实上,这部电影正是一个有利的反驳:不是不足够,而是这些出色的演员没有机会被看到。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是没有跳出”我们”和”他/她们”这样的框框,这并不是一个正常和健康的现象,但是也反映出,在好莱坞的大屏幕上,亚裔是如此缺乏代表性,甚至还没有开始被”看见”。

在现实生活中,亚裔一直给予整个社会聪明勤奋,但是缺乏个性的印象。哈佛大学就被起诉,在招收新生过程中,针对是否容易让人引发好感、对人和善、具备勇气等性格特质上,哈佛大学一直对亚裔申请人打出低于其他族裔申请人的评分。一份对美国科技公司从2007年到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亚裔被提升到行政管理职位的几率比白人低两倍,当白人女性开始打破她们头顶的玻璃天花的时候,亚洲女性成为被忽略的一群。所以我更加好奇,好莱坞这次能不能避免把电影中的亚裔角色塑造成过往那种千篇一律的形象。

我的观感,撇开这部电影在好莱坞和美国亚裔心目中的意义,单单就电影本身来说,故事的讲述和节奏是成功的,因为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投入到电影中去,对女主角的心理挣扎产生共鸣和共情。而且因为女主角本身的角色设置是一个经济和思想独立,热爱和自豪于自己的成就的职业女性,因此让这个爱情故事变得更纯粹起来。倒是男主角的角色设置没有那样的吸引,因为除了高富帅,看不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当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伙伴之后,魅力到底在哪里。

不过电影中角色的塑造,确实打破了以往在好莱坞电影中亚裔角色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构建亚裔形象。比如电影中一些相当刻意的男主角裸露上半身的镜头,在我看来,就是要告诉观众,亚洲男性同样健美性感;至于女主角,则自信善良自尊,让观众接受一个亚裔,去展现和代表美国的主流价值。当然最最关键的,是电影成功为不同角色构建鲜明的形象,亚裔不再是看上去都一模一样。电影中除了美轮美奂的新加坡,还有各色人等,浮夸的新贵,不择手段的心机女,肤浅的花花公子……

电影开始前有四部新片预告,一部西班牙电影,另外三部则是非洲裔、西班牙裔和亚裔作为主角的好莱坞制作。这样的安排,很显然是希望吸引已经入场,被默认为接受多元化电影题材的观众。这让我觉得颇为惊喜,因为韩裔美国演员赵约翰(John Cho)主演、索尼出品的悬疑剧情片《Searching》(暂译《网络谜踪》),将会打破好莱坞的惊悚片缺乏亚裔主角的局面。

作为一个坐在影院中的中国观众,除了好奇非华裔美国观众的反应之外,自然对于电影中的华人社会场景更有兴趣,毕竟大屏幕的动态视觉效果,是小说文字描述无法替代的。和美国百分之一的上流社会群体一样,原著中的豪华生活即便真实存在,也同样是隔离于绝大多数人的例外,而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成为一个可以针对广泛英文观众群体的小说和电影,也在于新加坡本身中西交融的特殊性,让英文世界的读者并不会感到疏离。

展望整个华人社会,还有一个同样能够成为这样的叙事场景的地方,那就是香港。英国的私人住宿学校,牛津大学的教育,算是这两个地方富裕世家的传统,也因为没有经历过中国文化的断层,在他们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好与坏。只不过,看着电影中新加坡一个个熟悉的场景,还有演员们的衣着和举手投足,忽然感叹,那些中国传统中的优雅元素,似乎很难在香港找到,即便是当代的现代和西方元素,也已经开始展露出种种疲色。

身份作为一个话题,成为这部电影在美国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媒体开始关注,这部电影是否能够进入中国内地,并且是否能够获得中国内地观众的欢迎。而制作方则有些担心,对于美国观众来说算是有点新奇的亚裔面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会不会没有了吸引力,而电影中幽默的对白,会不会因为翻译而失色。对于这些,我倒是觉得,仅仅是电影中那些细心构建的豪华生活场景,俊男美女们的举手投足,也许已经是很不错的卖点。最后,说回文章开头的那家中餐馆,因为查找导演朱浩伟(Jon M. Chu)的资料,发现原来他的父亲就是这家餐厅的老板,湾区当地著名的厨师,或许这也是当地电影院一票难求的另一个原因:一位出生在当地的华人二代,导演了25年来第一部,全部都是亚裔角色的好莱坞电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