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是中国文宣的一个基本原则。说白了,就是对内对外两套不同的,甚至完全冲突的话语体系。比如,不定于一尊,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只适于对外,不适合对内。在国内讲的,比如定于一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肯定不能拿到国际上讲。此种两轨制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即有一道高墙,把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分开。国内的听不到国外的,国外的听不到国内的,国内外两个舆论场完全割裂。
这在过去的确管用,尤其在国际社会管用。国际社会尤其美国等发达国家,曾经对中国有好印象,认为中国还是一个讲道理的国家,友善的、可以合作的国家,迟早会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而不会对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挑战。所以,无论国内舆论如何翻江倒海,一般不会连累中外关系尤其中美关系,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会受大的影响。内政就是内政,外交就是外交,井水河水分得很清。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分割国内外两个舆论市场的高墙正在坍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舆论市场两轨制随即走向末路。但中国有关当局对此浑然不觉,还在不惜耗费巨资,全球布局大外宣,向全球尤其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讲述官方版“中国故事”,在全球重塑官方版“中国形象”。这该是何等的不合时宜。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称,世界是平的。全球化不止创造了崭新的社会经济范式,创造了社会经济意义上的没有界限的整体;而且尤其创造了崭新的信息流通范式,创造了信息流通上的没有界限的整体。打造信息高墙,隔断国内外两个舆论市场以分而治之,跟这趋势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逆水行舟。
于是我们会发现,所谓内外有别越来越徒劳无功。高墙还在,但每年数千万国人因私因公出国“肉身翻墙”,及其他渠道,汇成的信息洪流,已经把高墙冲出了大缺口。至于国内信息,更是基本对外开放。国人能看到的,国外大致也能看到。这方面我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我个人的经历或能部分说明问题。我每次开通微信公众号,通常情况下,来自境外的订户总能达到总量的5%左右。不要小看这5%,他们可全是境外的精英、研究中国问题的行家,分布于广泛的领域。我如此,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和自媒体当然更如此。
总之,全球化互联网化格局下,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逐渐打通,信息落差逐渐消亡,这必然从根本上冲击内外有别的传统文宣体系。这方面的典型个案,是近年来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国内亮剑言论。
国内所谓亮剑言论,崛起于2008年奥运会闭幕后。奥运会开幕之前的对外宣传,大体是柔和的、谦卑的,符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为争取奥运会主办权,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很多美好承诺,主要是承诺奥运会如果交给中国主办,一定会促进中国的开放、包容、多元。但事实并非如此,奥运会之后的中国,开始走上一条跟其承诺不同的路。这趋势最近六年中不仅加速度发展,而且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底色越来越强,相应地,国内所谓“亮剑”言论越来越有市场。
这集中体现于《环球时报》关于国际政治、关于中外关系尤其中美关系的系列社评。分析内外有别的传统文宣体系在今天的尴尬,《环球时报》社评可能是最好的样本。且以其今年3月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的系列社评为例吧。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环球时报》密集发声,坚决主战,创造了很多广为流行的名言。譬如,其4月6日社评,标题即是名言:《即使中美贸易归零,中国也不会后退》。文章悍然代表14亿国人宣称:“这一次中国人的意志将是这样的:如果特朗普政府愿意,它可以引导中美贸易战朝着把两国贸易和相互投资归零的方向打,中方一定会接受它的所有挑战,跟上它的所有步子,直到把太平洋打成国际贸易的一道天堑。”“把太平洋打成国际贸易的一道天堑”,这话同样成了名言,一时风靡中文互联网。
次日,《环球时报》再发表时评,标题火药味更足:“用打抗美援朝的意志打对美贸易战”。此种好战调子,持续到7月份。7月4日社评《中国尽力了,我们将回敬美国的施压》,仍宣称要“打出一条中美贸易的‘三八线’来。”直到7月25日,《环球时报》还在发表这样的社评:《贸易战,美国第一次疼得咧嘴了》。其标题之喜剧性,令人忍俊不禁。
回头来看很清楚,《环球时报》曾经断言的,中方将不惜把贸易战朝着把两国贸易和相互投资归零的方向打,一定会接受美方所有挑战,跟上所有步子,直到把太平洋打成国际贸易的一道天堑,这根本就是呓语。《环球时报》主战的所有名言,最终都成了笑话。其立场并不代表中国官方的立场。恰恰相反,在美方宣布拟对2000亿中国商品征收关税25%之后,在美方宣布考虑对5000亿中国商品追加关税,真的摆出把两国贸易朝着归零的方向打的姿态之后;在美方近日宣布对中国44家军工为主的高科技企业进行制裁之后,中方极其低调而克制,并无任何激烈回应。跟中方对“萨德”入韩的回应、中方对钓鱼岛事件的回应,形成鲜明对照。
但是,明明不代表中国官方立场,为什么《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能在国内大行其道呢?在高度管制尤其对涉外报道和评论实行高度管制的舆论格局下,为什么《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反而可以一路绿灯呢?这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答案可能还得从“内外有别”四个字中去找。《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不代表中国官方立场,但它在当下中国有市场,符合中国当下某种政治需要。换言之,中国官方知道自己的家底,知道贸易战中跟美方死磕的后果。《环球时报》所呼吁的“把两国贸易和相互投资归零的方向打”,这恰恰是中国官方要努力避免的。就此而言,《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本来是跟中国官方添乱。
但问题的微妙在于,可能有关当局并不认为这是添乱。官方肯定不会把《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当真,不会被其绑架。但是有关当局可能同时认为国内一定程度需要这种言论。即是说,在有关当局看来,《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并不是主要对外讲,主要对美国讲;其实主要是对内讲,主要对自己的人民讲,主要服务于国内政治,即主要为了安抚国内民族民粹情绪,塑造官方对外强硬的爱国主义形象。其实,一直以研究国际政治为主业的《环球时报》主笔也不会把他们自己的言论当真,他们也知道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儿,但他们想迎合官方的国内政治需要,同时也企图迎合它的民族民粹情绪强烈的几百万读者,以巩固其国内媒体市场的基本盘。
《环球时报》的私货就这样与官方的国内政治需要形成共谋。这可能是高度管制之下《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仍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他们不认为这么做会有副作用,不认为这么做其实是给官方的外交政策添乱。但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后来贸易战不断升级、中美关系不断紧张、形势不断恶化,很难说,跟《环球时报》之系列“亮剑”言论没有关联。理由很简单,认定《环球时报》的功能主要对内是臆想。作为《人民日报》体系内的一份报纸,作为中国官方授予特权,可以主要发布涉外报道和评论的一份报纸,《环球时报》社评不可能不被国际社会尤其美国聚焦,不可能不具备对外功能。我相信《环球时报》涉外尤其涉美的重要社评,一定会第一时间译成英文,送到白宫,送到五角大楼,送到中央情报局,送到美国参众两院领袖的案头,成为他们解读中国官方立场,讨论和制定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参考材料。
结局就不免悲摧了。《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跟中国官方在国际社会所做的和平崛起的承诺,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承诺,背道而驰。一旦国际社会尤其美国精英集团、美国当局认真对待《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中国官方的承诺还能让国际社会尤其美国相信么?中国的国家信用还能维持么?大外宣刻意塑造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能维持么?事实上也没办法让人家不认真对待《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因为美国不存在中国言论市场上的“潜规则”,美国人也就没法理解中国言论市场上的“潜规则”,你要给他们说《环球时报》的“亮剑”言论其实是说着玩的,当不得真的,只是忽悠国内的,美国人怎么可能听得懂?
如此,则《环球时报》社评的副作用,给官方对外政策尤其对美政策搅局、添乱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外关系尤其中美关系,不能不为此付出代价。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且不谈国内执政环境,至少执政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越来越平之今日,对内往往就是对外,内政必然牵动外交。内外有别的传统思维早就OUT了。怎么对自己的人民讲实话,怎么友善地对待自己的人民,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内政问题,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尤其美国所关注,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国际社会尤其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及其对华外交战略。只要打开的国门不再关上,中国内政受国际社会尤其美国的制约就是不可逆的大势。中国文化向来讲究权谋权术,向来推崇兵不厌诈,但这一套,在世界越来越平之今日是越来越吃不开了。老是那三板斧,不与时俱进,不跟着时代的巨变、国际国内执政环境的巨变,相应调整自己的执政思维,变革体制机制,路,难免不越走越窄。(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