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了。回想起我当年参加高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监考老师。当时我正做历史考卷,这位老师饶有兴致地问我是哪个学校的。得知我的高中是一所在当地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理科名校,问:“你是不是理科太差了,只好报文科了?”我当时有点扎心,又感到吃惊–这么神圣的教育行业,这么关键的时刻,怎么找了这么一个缺乏职业素养和情商的人来担当监考老师!?
后来我才发现,各行各业都有不靠谱的人,不必大惊小怪。实际上,作为考生,我本人在很多人眼里也显得不怎么靠谱。别人高三都是头悬梁锥刺股,我每天晚上在学校复习到8点半,然后急急忙忙赶回家看一集琼瑶电视连续剧。就在高考期间,我还不忘买票支持偶像新上映的电影,考试结束后直奔电影院放松去了。尽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读的都是重点学校,但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学霸,而是一名考试型选手。考试型选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第二就是平时成绩起伏不定。
尽管我所有关键考试都顺利通过,但是求学过程从来不让人省心:我上学第一周就因为身体原因差点被劝退,小升初考试失败进入了一家非常普通的初中,高中考入省重点后在班级排名前列,但却因为平时月考成绩一般失去了保送资格。好在到了高考,我的考试成绩最终是往上走的。最典型的就是数学成绩–我曾经最低分考过20分,但在高考时令人惊讶地获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想到这里,我觉得我的父母和老师都不容易,肯定是一路看着我一惊一乍过来的,尤其是我的数学老师。
很多人痛批中国的应试教育,而我的感触是两面的。一方面,在中小学期间参加的无数次考试,以及为应试而做的大量重复性训练,并没有让这些知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说实在,世界变化太快,这些知识就算记住了今天也不一定用得上。但另一方面,高强度考试锻炼出来的抗压、抗挫能力却对于我后来的职场生涯帮助极大。在所有关于高考的说法里,最大的谎言是:“考完试就结束了,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实际上,高考根本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或者说,考完试,你的人生中最懵懂最不用负责任的阶段就结束了。这之后,大部分人必须脱离父母的关照自己去拼杀。一路上,没有考试、也没有人督促,却多了比考试更可怕的刀光剑影,以及更为残酷的竞争。
这个时候,考试型选手的好处就来了。因为在他们过去的十多年里,起伏从来就是常态,而过去的成功让他们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和很多新人一样,我在职场中也曾面临资源有限、懵懂无知以及不时碰壁的窘境,还有像那个监考老师一样无聊的看客或者神对手、猪队友,不时给我来个扎心之举。即使到了今天,因为转战不同行业,每次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又仿佛重新回到了学校,变成新鲜人。
但是,因为有了十多年考场沉浮经历,我始终坚信:我一定能混过去!如果今天混不过去,就去看个片子追个小说,明天再混!我不仅学会管理对自己的预期,学会如何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也学到如何像管理老师和父母一样管理团队和其他人对自己的预期–这在职场中同样非常关键。总之,正是在多年应对考试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管理失败。是的,你没有听错–失败是需要并且可以管理的。
很多中国家长不能接受不完美。孩子摔跤了,就一边埋怨一边把孩子赶紧拉起来,孩子穿鞋不麻利就赶紧去帮他穿了,考试成绩不好就着急上火,成绩倒数更是巨大灾难……每一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想着如何去追求完美,包括反复练习已达到100分,陪作业甚至帮忙做作业,还有为了获得任何比赛的胜利而反复练习……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人的一生总是失败多,成功少。因此我们应该像管理日常吃喝拉撒一样学习管理失败。具体的说,就是从战略上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并且从战术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让孩子学会自我改进,然后跃上新的台阶,拥抱另一个层次的不完美。因为这才是孩子获得能力和自信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每天都在讨论让孩子建立自信,实际上真正的自信都是在跌倒了靠自己站起来才能够赢得的。如果整个童年到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扶持下获取虚幻的完美,我很难想象孩子能够获得真实的自信和踏实的成长。我更担心孩子会视失败为畏途,视成功为常态,从而在进入大学以及职场后感受到巨大的失落。所以,今天就分享一下我自己对于孩子考试的处理方法。如何一步步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理解失败,并且从心态和技巧上管理失败。
不庆祝100分,尤其不把考试成功和举办家庭娱乐活动绑在一起
有些家长以考试得高分或者低分为理由来组织或者取消家庭活动。家庭活动是为了增加家庭交流的机会,难道因为孩子分数不高,他就不是你的孩子了,家庭就不交流了?把孩子考试获得高分和家庭活动联系在一起,等于把父母的爱带上附加条件–孩子的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不要忘记,孩子的成绩取决于智力和努力以及其他很多因素,而其中的智力很大一部分是继承自父母。想一想,如果孩子要求,你必须升迁,你们公司股价必须升值,才能够有家庭活动,那你又将如何回应?
孩子的名次倒数不是世界末日
把排名看得太重,视野过于狭窄,对孩子的定位也不准确。首先,孩子在几十个人里成绩排名倒数,并不表示他的水平就是差。尽管排名可能会影响像三好学生这样的特定荣誉和机会,但总体来说学生未来升学的标准并不完全基于班级排名。而且从长远或者整体来说,班级同学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和盟友,而不是对手。至于孩子未来真正的竞争者,你现在并不清楚在哪里。就算知道了,这个不知名的竞争者同时可能转变成孩子的盟友。
孩子的先期成绩较低对成长有好处
现在到处强调乐考,一二年级的时候几乎人人都是100分,到三年级才分出高下。这样做的初衷是鼓励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但这实际上是用虚假的分数来换取虚幻的自信。等到三年级以真实的成绩出现,一下子戳破欢乐的气泡,孩子的自信就没那么容易维持了。在我看来,真正的自信是经过自己努力从低谷爬到高处后才会产生的。所以孩子的初始成绩低一点完全没有关系,尤其是一年级的成绩不一定代表孩子的真实智力以及认知能力,可能也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手指肌肉的成熟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后者随着训练可以改善,所以没有必要强求最初就是高分。我会和孩子分享我小学数学20分的经历,然后对她说:“如果你考到20分以上,你就比你妈妈强。如果你考了20分,那也很自然,说明你肯定是我生的。”
做完考卷检查,保持卷面干净
每次考试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考到90分和100分,你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就是两个:你做完有没有检查,以及卷面是否整洁。根据我的经验,小朋友做考卷出错,大部分是因为做题做多了,容易把上一道题的数字或者文字看成下道题的。对于这类问题我有一个纠正办法,就是平时可以练习抄题目但是不做,从而训练孩子的分辨能力。卷面整洁则一方面影响老师的批改,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心情。低年级孩子特别重视字写得如何,卷面是否干净。有时候甚至因为卷面问题出现情绪崩溃,所以这方面需要家长格外关注。
准备一本错题本
这是我应对高考最重要的武器。每次考完试,把做错的题目抄下来,左边是题目,右边是正确答案以及对错误的分析。抄写和分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反刍。过段日子以后,可以把右边的正确答案以及分析遮起来,重新做一遍,有助于集中纠错。高中三年,这样的错题本我大概积攒了十多本。每本都有500道题。一开始错题无数,后来越来越少,给我高考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加校外的比赛
对于目前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现在校内考试的确相对简单,不妨去参加一些校外的比赛。当然,这种比赛不是以升学为目的,而是增进对孩子水平的了解,以及平衡一下孩子对自己的定位。考试除了纵向比较孩子的学习进展,就是横向给孩子定位。但是总在班级之内定位并不准确,因而可以走出去。如果孩子在班里水平不是很高,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可以参加赛前准备一番就可以拿到较好成绩的比赛。如果孩子在班里水平就不错,可以参加即兴回答成分较多的比赛,甚至最好是进行没有准备的裸赛。如果成绩差了,刚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参加比赛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让孩子认识学校之外的朋友。了解世界之大,结识志同道合或者出色的伙伴,这要比获得名次更为重要。因为人生不仅仅有个人的成败,也有其他丰富的体验。考虑到我孩子只有小学一年级,这点浅显的经验肯定不适用于所有家庭。但是我认为,把考试当作孩子管理失败的一门课而不仅仅是对孩子智力和能力的终极考察,会让我们对考试这件事有很多新的认识。从中获得的不只是一门学科知识,而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让孩子在未来瞬息变化的世界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自我。
现在汇报一下我和孩子有关考试的讨论结果。前些日子,我从战略到战术分享了如何应对考试的想法。最后她说:“你给我买一块橡皮吧,这样擦起来考卷干净点。“我去查了一下,发现她看中的同学也用的橡皮居然要8块钱一块。要知道,她的书包才30块包邮并附送10个文具。我想了想,管理失败也是需要工具的。于是我一口气买了四块橡皮,因为四块才包邮。这就是我目前为孩子的校内学习做的最大一笔投资。(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