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贸易战有没有打起来,中美间的贸易谈判仍在继续。继特朗普的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团上周访华两天返美后,美国白宫宣布中国副总理刘鹤下周将赴美继续经贸磋商。作为中国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刘鹤同时是中美贸易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外界普遍关注这次访问是否会改变双方“自说自话”的局面,能为两国贸易摩擦带来多大转机。虽然尚不清楚刘鹤将在美国见到哪些人,但此次美国行本身已经传递很多信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刘鹤访美“表达了美方希望就经贸问题同中方达成共识的愿望,是积极信号”。而此前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牵头的美国代表团4月3至4日访问北京,双方短暂碰头后没有达成明显成果,美方代表团离开中国时没有就会谈表态。
刘鹤访美面临的挑战
从第一会合的谈判来看,双方自说自话、各执一词,刘鹤访美面临较大挑战。美国战略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y)向《华尔街日报》表示,美国想要中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但中国想要在保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让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投资全面开放,“将所有中国想要的东西卖给中国”。但有专家认为谈判仍有很多空间。
花旗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立刚认为,上周的谈判美国要求太多,中国可能不会全盘接受,但中美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惯例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方面仍有很多对话空间。“双方在这些领域都有一些回旋空间,可以进行建设性对话”,他在与彭博的采访中表示。
首轮会谈评价不一
美国代表团返美后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在听取代表团汇报后发推表示,中国“被对美国的贸易获利惯坏了”。《金融时报》5月8日发表社论称,特朗普对中国提出的要求是“非理性”的。文章称特朗普提出的议程“极端”且“不可能”,中方的回应里有合理内容,但也有“一样荒谬”的部分。
而中国媒体对会谈的评价更加积极。《人民日报》表示,中美同意继续保持沟通,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中国日报》则称,尽管仍有“很大分歧”,但一个保持公开对话的机制已是“积极进展”。新华社与《人民日报》评论称双方讨论“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但一位中国政府人士就此向《南华早报》解读时表示,“坦诚意味着讨论激烈,高效意味着对话很短,建设性意味着双方间仍有很大鸿沟”。
中美各列八项提议
两国官方虽未公布谈判具体内容,但其中一些细节已被中外媒体逐步公开。路透社、《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等媒体均披露,美国代表团会谈中向中国提出八项要求,涉及削减美中贸易逆差、降低关税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纽约时报》详细列出了要求中的八项内容:
削减2,000亿美元贸易顺差。今年6月开始,一年内削减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并在随后一年内继续削减1,000亿美元;
将关税降低至与美国目前同样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采取措施停止对美国商业网络的商业间谍活动;
停止《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补贴及其他优惠。这一计划包含飞机制造业、电动汽车、机器人、计算机微芯片及人工智能等10个领域;
接受美国可能会限制《中国制造2025》中涵盖产品的进口;
接受美国对中国在敏感领域的投资进行限制,中国不采取报复性措施;
开放中国的服务业和农业,充分迎接美国的竞争。
而《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刘鹤领导的中方团队也提出一份贸易框架作为回应,其中也包括八项内容,以下是其中几点:
停止对中国收购美国公司敏感技术公司的调查;
停止威胁对1,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科技公司得到更好对待,允许美国公司与政府机构从中国公司处购买科技设备,解除对中兴禁令;
允许中国公司购买半导体等更多美国高科技产品;
同意有效降低进口汽车关税;
同意与美国就放宽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数量进行沟通。(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