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强国之际,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带领使团前往中国觐见清帝乾隆。这是即将迅速走向衰败的大清帝国和正在阔步走向辉煌的大英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对话。那次对话的核心是贸易、市场;那次对话的结局:乾隆几乎拒绝了英方所有要求。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英国首相亲自去中国了。这是备受脱欧困扰的英国和在国际间日渐强势的中国之间的对话。这次对话的核心仍然是贸易、市场。至于这次对话的结局,我们还要等着瞧。
不过眼下,被华人亲切地称为”梅姨”的特里莎·梅首相日子真的很难过,说是内困外冏应该不过分。家里,脱欧让政坛纷争不断、国民人心惶惶;家外,脱欧让英国的话语权今不如昔。“梅姨”去中国,低三下气或许还不至于,但是,要求同存异,要在竞争对手中出人头地,无论如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梅首相动身前夜(1月30日),BBC政治事务主编昆斯伯格直言不讳,说她的这次”外国行盖不住脱欧的大背景”。昆斯伯格说,今后几天,梅首相人是远离了对手,但是,问题她是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的。近来,脱欧争议在英国又升温了。梅首相面临的批评可以开出一长串:不为、无为。强硬派指责唐宁街10号不够强硬;温和派批评英政府迄今没有明确计划;反对派还在游说重新公投呢。
“梅姨”的首相地位也曾受到挑战,一度露出命悬一线的迹象。就在几天前,三名知名保守党议员还联合在《太阳报》撰文,批评梅首相无力掌控局面。至于梅首相北京行的结果?在英国政坛、党内、民意分歧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别说不成功,就算很成功,恐怕都很难取悦所有人。做成一件事可能很难,但是,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并不难。拿到中国投资,有人可能会质疑英国的安全是不是受到威胁;拿不到,更会有人说,连价值观、人权、香港问题都不敢提了,不还是两手空空?
悲观派一贯认为,脱欧的一大后果是,英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会缩水,地位下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刘氏中国研究院院长克里•布朗(Kerry Brown)1月30日在《外交家》撰文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把英国看作”恳求者”,双方”不平等”。布朗认为,梅首相现在去访华有点儿为时过晚。当首相这么久才去想起来去北京,本身就会让人觉得有些”自满”。况且,习近平当局希望被”恭维”、希望有”地位”,如果梅首相上任几周内赶快去可能还”更有分量”。
与前任卡梅伦相比,普遍认为梅首相好像不太热衷于取悦中国。她上任之初曾用了好久重新考虑许多人已经以为是板上钉钉的中国对英国核电站的投资项目。1月26日英国《金融时报》又报道,梅首相本周将提出西方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为沿途其他国家又带来了什么?
当然,唐宁街正受到来自长期有”特殊关系”的美国政府的压力,要求英方不给”一带一路”点赞。美国最近宣布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特朗普在达沃斯峰会上也曾不点名地炮轰中国,说美国绝对不会对那种以”国家计划经济打乱国际贸易秩序的掠夺性贸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梅首相是否因为受压美国不情愿公开点赞习近平亲自倡导的”一带一路”,但是,这样做无疑会给她的中国行蒙上阴影。在克里•布朗看来,这个不情愿简直就是”不祥之兆”。中国可能会感觉自己是在和一个”终于变得可怜、而不是凭借本身条件就是一支主要力量”的国家打交道。此外,梅首相要想拿到中国的投资、分羹中国的市场,还要面临来自德国、法国等其它欧洲国家的激烈竞争。路透社日前分析指出,由于脱欧拖后腿,英国在争取中国投资的竞赛中落后于对手。
英国试图在脱欧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球贸易国家,但是,脱欧的不确定性已经令北京不安,梅首相推迟批准中国投资核电站还曾导致两国关系降温。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却在大力推进对华关系。德国位置更加有利。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法国不甘示弱,马克龙总统抢先英国一步,新年一过就去了北京,而且给习近平送了骏马,寓意”马到成功”。
中国人爱说,危机的意思是有危就有机。在英国深陷脱欧泥潭的今天,梅首相当然希望抓住访问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和一个规模浩大的市场。若通过这次访问取得一些成果,都将给她的党、国和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英国《每日快报》1月30日援引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中英关系专家说,中国领导人”热切盼望着脱欧双赢”。
目前作为欧盟成员,英国无法与其它国家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说,离开欧盟后,英国可以更深地融入全球化,使中英贸易关系获得进一步发展。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日前也表示,在今后的贸易协定谈判中,英国将有权自行决定,(梅首相和中国)将探讨双方合作的前景、争取达成更加强大的贸易关系。不过,考虑到梅首相眼下在国内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考虑到英国在国际间、特别是欧洲的处境,考虑到梅首相过往的执政纪录以及她的对华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她在和中国打交道时,要想平衡各方利益,难度应该是相当之大。
布朗说,梅首相需要传达给北京的信号是多层面的:既要表明英国有明确的脱欧计划,希望和中国的关系升级,也要表明英国并不会仅仅去做中国在欧洲的附庸,为中国做事、俯首帖耳听中国的话。难度大,赌注也很大。梅首相这次带去北京的,是她就任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个随访商业代表团。英国媒体的报道已经铺天盖地,商界寄予莫大希望。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梅首相的北京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回国之后不知又会面临多少责难。
布朗有一个好的招数:今后几天在中国,梅首相或许可以用毛泽东最著名的那句话来安慰自己: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安慰归安慰。梅首相一向谨慎,曾被阁员取外号”潜水艇”,意思是不管你们争论什么我都听着、该出手时才出手。对于这样一个谨慎的政治家来说,她从北京行中更希望得到的,恐怕是和1793年那次英中对话不一样的结局:中国不要拒绝英方所有要求;她回来以后更希望看到的,恐怕是”天下太平、形势大好”。(转载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