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与消费方面糊涂人太多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写照。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数字化、基因工程、绿色能源等方面的革命性进展更是让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至少有一个方面是个例外,这就是人们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和表现并没有与时俱进。

按照早期经济学家推演出的经济模式,投资者和消费者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是不带感情色彩的理性行为者,但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出现了行为经济学学派,他们的基本论点是人是感情动物,他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常常受到感情左右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早期探索者泰勒(Richard Thaler)获得了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泰勒认为投资者、公司管理者和消费者往往是过分自信、易犯错误、脑子一热就拍板、有时又拖拖拉拉不及时作出决定的人。卡尔加里大学经济学家董博(Trevor Tombe)指出,人们往往只吸收或者是只愿意听符合自己固定想法的信息和言论,这样会越来越走向极端;而社交媒体的爆炸式普及更加重了人们这种偏见的恶性循环。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那些认为房地产市场价格连年暴涨是因为刚性需求远远超过有限地皮供应的人相信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上升;而那些相信加拿大多伦多和温哥华房地产市场价格已经失控和泡沫化的人认为房地产市场价格大调整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蒙特利尔银行首席经济师波特(Doug Porter)指出,他对这么多人愿意丢西瓜去捡芝麻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比如,愿意花时间和花精力去节省几分钱、几块钱的人大有人在;但有很多人为了抢到房子而加入激烈的价格战,随便填个数字就让自己购房的出价高出卖房者要价几万、甚至十几万加元。波特承认往往要到泡沫破裂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市场已经泡沫化,但在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的原因只是因为人们都相信价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的时候,这就是危险的信号,应该及早退步抽身。

非政府研究机构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首席经济师亚历山大(Craig Alexander)对波特的看法深有同感;指出人们在购买电视机的时候要左比较、右比较,但在退休储蓄、购买保险等对其一生财务安全有重要影响的问题上却是掉以轻心、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卡尔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伍尔利(Frances Woolley)指出,消费者随大流的心理往往容易受到商家的利用,帮助商家从自己的腰包里往外掏钱。比如,现在许多餐馆的信用卡付款机会自动显示付小费的额度15%、20%到25%,似乎在告诉消费者这是应该给的小费额度;许多消费者就把15%作为应该给小费的最低额度,老老实实的交钱。

消费者与经济学家的一个区别是,消费者把价钱作为自己是否购物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而经济学家把价格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工具。(文/方华,来源:RC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