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里根看美国税改

唯有税收和死亡,不可避免。对于渴望站在舞台中心的特朗普而言,税改方案12月2日在美国国会通过,他已经取得了他长久渴望的第一步成功。该次税改方案通过,颇出主流意见意料之外。笔者秋天在美国访学时候,接触政治智库人士多数对税改表示不看好。这其实也代表中上层的看法,甚至跨越了职业与专业的分野,就连最不可能给出一致意见的经济学家也联手给出否定答案。根据近期芝加哥大学调查,该校布斯商学院调对42名顶尖经济学家进行税改调查,仅有一人认为税改会带来经济大幅增长,多数人认为税改会带来赤字的增加。

这与其说暴露了本次税改本身的分歧,毋宁说暴露了美国社会的分歧,关于税收,关于特朗普。先说税收,这一直是美国两党政治核心分歧,也映射二者对政府作用的不同看法。如果做一个简单化的概括,民主党更偏好加税,有了税收才能有高福利,有了福利才能纠偏收入不均。民主党认为收入不均是导致需求不振的重要原因,对于民主党而言,收入平等不仅是一个道德要求,也是一个经济要求。与之对应,共和党排斥大政府,也不喜欢高福利,他们认为经济本身动力来自企业绩效改善,而高税收会削弱美国经济竞争力,也会损害企业活力与进取心,与此同时,政府实施高福利之际,资金浪费、使用低效与过度监管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回看二十世纪历史,民主党偏向高福利的想法比较容易拿到选票,这也是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开支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这是在经济层面对抗共产主义的衍生物。但高福利导致的一些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反弹出现,这种背景之下,里根和撒切尔的出现,既是时代的偶然,也具有历史的必然。对特朗普税改的不同评价,其实也是一个历史问题的现代回响。应该如何评价里根尤其是所谓的里根经济学?里根总统1981年入住白宫以来,第一个任期经济增速并不理想,尤其在1981-1982遭遇严厉衰退,即使在第二任期的经济增速也低于克林顿时期的数字。

但表面业绩之下,更深刻的变化的确发生。在80年代“滞胀”的背景中上台,在8年的两次任期内,美国通货膨胀率从接近15%降低到3%,经济也从战后最严厉的衰退中翻身向上,开启随后接近20年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债务从10,000亿美元提升到30,000亿美元。回顾这段历史,经济学家论述往往带有太多个人偏见,比如诺贝尔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过去就多次抨击供给经济学,引用老布什竞选口号将其贬低为“巫毒经济学”,如今也一以贯之以将特朗普税改称之为“骗局”。

的确,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成败兼半,并不是仅仅减税那么简单。里根在减税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减少开支,导致美国赤字飙升。冰冷的数据,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小政府为口号的里根时代,政府开支反而大幅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小政府不仅体现为开支减少,更体现为监管降低,在这方面,减税与监管改革的叠加,的确有利于美国经济效率的提升,随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企业资产负债改善,奠定了随后经济扩张的坚实基础。更进一步,评价开支增加这一点,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里根政府在国内国际都面临开支压力,尤其在国外面临冷战对峙的局面,开支压力不言而喻,也最终帮助美国赢得冷战。换言之,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性,如何评价里根经济学经济绩效,不仅应该看他的任期之内,更应该看他在任期之后的历史遗产。

综上而言,这就引出关键的第三点,理想的减税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看出,税改并不仅仅是减税那么简单,减税与减支如果不能同时并举,其结果必然是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赤字花钱,而根据经济学家李嘉图在一百多年的发现,政府发债和政府收税的效应在长期内是相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这在当下环境中意味着什么?如果政府只是减税而不减少开支,那么所谓减税确实是空头支票,只是民间购买力内部的再分配:政府一手减税释放的购买力,一手以国债增发的方式回收,其开支占整体经济开支之比不变,也就意味着民间支配的资源规模并未增长。同时,按照这一方案,企业少纳税,民众少福利,富人少纳税,中产多纳税,也是目前税改方案引发诸多争议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而言,特朗普税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取决于特朗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控制赤字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减少开支往往伴随着减少政府监管,这其实对于是社会活力与经济动力至关重要。同时,减税也会引发企业以及资金回流美国,这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可否认。川普税改,成败尚待观察,但是全球化之下,中国显然也面临竞争压力。以中国当前的赋税压力,企业税收普遍超过4成,在新兴经济体中排名靠前,更不提税收之外的各种收费。按照世界银行《世界纳税指数》,其中全球190个经济体的中型私营企业纳税环境,中国排名78位,去年的报告中,中国宏观税负高达68%曾经引发很多争议。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高税收环境下支撑,主要依赖高增长,企业利润率并不高,一旦经济增速如主流预期开始下台阶,那么企业经营压力可想而知。如何应对川普减税,不仅是美国人的问题,更是中国当下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呼吁日久的减税或许不应该再等了。(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