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岭南画派著名画家林再圆先生(文中本台网记者简称“记”,林再圆先生简称“林”),下面是采访的部分内容:
记:林先生您好!对于您参加本届国际文化艺术节,我们已采访了多位著名画家,他们从宏观方面阐述了艺术的真谛。今天我们就书画艺术从专业方面,想听听林先生的真知灼见。
林 :记者先生,您好,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我的作品能参加在多伦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的展出,感到十分的荣幸和高兴,也很感谢多伦多广东国际贸易商会会长、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共同主席叶清先生的盛情邀请,使我的画作可以在艺术节里展现出来。
记 :请林先生先介绍一下您参展的作品和您对中国绘画艺术看法。
林 :好的。我这次送展作品共16幅山水画作,包括扇面、四尺和六尺画作和六尺六联屏画作。这些作品都是我近年来从北美地区、台湾、中国的山川写生收集到的素材然后进行创作完成的。万里云山,倾注我无限的深情,我想,会引发大家共鸣的。
我画过花鸟,画过人物,但我最喜欢画山水。山水可以作扇面小品,更能创作大气磅礴的崇山峻岭,一展画家不一般的情怀。
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源流同体。绘画虽然早于书法,我曾从事多年考古,从我亲手挖掘出五千年的彩陶彩绘中考证出这个观点,但书画艺术表现所用的工具(毛笔)相同,这是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根本区别之一。唐代画家、画论家张彦远有“书画同体”的论说,他说,“一笔而成⋯⋯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中国传统绘画有“六法”。南北朝(南齐)画家谢赫总结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就是我们传统绘画艺术的格法。气韵和骨法都是笔法和墨法产生的,笔法何来?书画同体,故作画要有写的功力,所以画家不能不重视习字,每日都要写书法就是这个道理。
记:常闻人品和画之说,请您简单谈一下你的看法。
林:有人认为,画卖的多,卖的价格高就是张好作品,好画家。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卖个好价钱,供不应求,不一定全是件好事。这些年因为多卖,高价而品行不端,被人投诉以至对驳公堂者,并非鲜闻。清代的沈宗骞有句话:“笔格之下,示如人品⋯⋯”可知绘画作品在乎人品。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祇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画家需要有这种高雅之情。清代的松年说过:画师处处皆有,须分贵贱雅俗。不读书写字之师,即是工匠。
记:请林先生谈谈自己学艺成长路上的苦与乐。
林:对我来说,艺术之路十分曲折。我从小涂鸦,像是天生有这种嗜好,又得奇峰、剑父的门生林介如先生敎我诗词绘画,但十年“文革”的冲击,荒废了学业,尔后,投入工作,创办博物馆和经商办厂许多年,尽管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然而艺术之路是那样坎坷不平,苦乐自知。直到走出国门,移砚北美,才回归到书画艺术的殿堂。
画家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我到过很多地方,正是东南西北寻山岳,春夏秋冬作画忙。其实,我七十年代中期起作品已经参加全国全省全军画展,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转去搞文物工作才没有参加画展的。回顾笔墨生涯,自觉得学艺艰辛,但丹青于我还是个有缘人,如是,算是给自己一个安慰吧。
记:很感谢林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艺术知识课!
林:好的,不用客气!也谢谢您!
附:林再圆先生简介
1950年生于广东中山,旅居加拿大,中国岭南画派著名画家。1963年随林介如先生学画。1972年入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75年毕业。在校期间,师从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刘济荣、陈章绩、杨之光、何磊等教授。毕业后分配到中山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1983年至1984年再入广州美术学院修读,1985年任中山市博物馆主管副馆长。现居加拿大温哥华市。早在2009年“林再圆个人画展”在温哥华中央图书馆举行;2010年“林再圆个人画展”中山市美术馆举行;2013年“林再圆个人画展”在中山市云峰画苑举行;2014年“万里云山入画图”画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2014年接受中央电视台CCTV的专访;2016年“万里云山”画展在珠海市诚丰美术馆举行,他出版过《林再圆山水画集》、《林再圆山水画选》与《万里云山–林再圆山水画集》等。
2017年林再圆以特邀画家身份参加香港政府举办的首届全球水墨画大展,该展筛选全球500张最好的水墨画列出,林再圆画作《戈壁寒云》被选入该展。同年,林再圆获邀到多伦多参加加拿大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与加拿大150周年艺术展,得到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蔡报国(Bob Saroya)、谭耕(Geng Tan)、陈圣源(Shaun Chen)与万锦市议员杨绮清(Amanda Yeung)的奖状,并获大会颁发“杰出艺术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