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行走中国(11):从文化传播高度上解读“一带一路”

作为2017年“行走中国,感知五年”的压轴戏,我们一行在兰石宾馆听取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惠民教授的专题演讲:“一带一路”的国外传播。在座者无不觉得脑洞大开,感受到李教授所专注研究之深和新。下面的内容主要是摘自李教授的演讲内容。

gs10-1

讲座结束之后,大家围着李教授,久久不肯离去

对于“一带一路”,尽管十分关注,但记者所了解的只是皮毛。当看到李教授如此表述时,记者似乎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他说,“数百年来,都是由西方在主导世界,而一带一路是中国近现代世界上第一次试图唱主角。即使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非凡成功,但这一切离不开西方所主导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反恐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将可能由此变被动为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走向世界。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作为,伴随中国的崛起,世界能否接受这一现实?”李教授的第一个问号,无不让我们反思,西方世界能够接受这个现实呢?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是很不容易的,中国能够把握住吗?

第二个问号是李教授接下来介绍的,他说,“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新全球化理论等,给21世纪的国际经济合作带来全新的理念。这一系列发展理论,西方与沿线国家是否认同和接受呢?”在记者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难有简单的“能”或“不能”来概括,不过当中国能否如此去思考时,这应该是很有裨益的,也是世界之大幸!

gs10-3

那么,第三个问号呢?李教授接着说,“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因经济贸易的密切交往降低相关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风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防卫思维、冷战思维,减缓军事竞赛,破解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C型包围、南海纠纷、马六甲通道、印度洋遏制等军事风险。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军事战略图谋是客观存在的,西方和沿线国家能否接受呢?”客观的认识才是行动的指南,李教授没有回避这个现实,自然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四个问号倒是与本文主题相扣。李教授说,“一带一路建设必然借助和伴随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那些表现热切参与一带一路的各个国家,其初衷和本质是契合了参与者的发展愿望和经济利益,但借经贸关系的发展达成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却是一个比发展经贸关系更困难的事情。那么,中华文明可以如何走向全世界呢?”假若经济发展是硬实力的话,文化传播自然是软实力,而硬实力的长久发展一定要有强大的软实力去支撑,中国做好准备了吗?

gs10-2

两位主讲嘉宾合影,右为中新社郭招金社长

从上面分析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主导或参与国际公共事务时说话的权力和权威,包含两个要素,即权威地‘说’和这些‘话’有人听并且信。自然,其中的关键就是是否具有对每一具体事务具有主导、参与和影响的综合实力。”李教授认为,在过去中国很好有,即使试图去发声,都是无功而返,但是一带一路将是中国实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

对于如何正确借助一带一路,打造中国国际话语权,李教授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其一,就是将“利益共同体”作为传播的核心内容。李教授说,“国际社会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有所期待,期望中国能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发展合作机会。当然,这一良好愿景自然‘取决于参与国际发展进程的主要大国和其他国家之间能否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契合。’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强调的是多边合作、利益互惠和共同发展。自然这要成为传播的重点,让国际社会产生认同,让沿线国家和地区主动接受,以实现一带一路的‘他信’传播。片面强调能够给别人带来多少好处,过度强调能给中国带来多少利益,都是不可取的。”

其二,弱化崛起理念,强化共享理念。李教授解释说,“在过去十几年,和平崛起一直是中国在国际上表述自我身份的重要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一直以来所处的‘沉默的他者’的话语处境。但同时,这可能也成为一种抗争性的崛起,引发西方世界恐惧。由此看来,中国要摒弃既有的宣传思路,尽可能弱化崛起理念,进而强化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尽可能少用桥头堡、西进等概念,而要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中性词汇。”

gs10-4

其三,弱化政治色彩,强化文化吸引。对于这一点,李教授谈到,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软权力理论中谈到,把思想文化渗透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力量加以利用,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查阅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大家发现一带一路潜在具有的文化功能被人为地割裂,沦为一个硬梆梆的带有强烈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丝绸之路本身是一个绝好的文化符号,挖掘历史上的丝路故事或丝路人物,中国故事更为动人。

其四,弱化同一传播,强化差异传播。李教授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44亿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利益需求等决定了传播的复杂性。比方说,对于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中国要加强联系和对话,多强调中国没有与大国一争高下的意愿,化解他们对世界’领导‘地位的担忧;对于日本、印度等邻国,重点应放在化解敌视工作上,发挥地缘优势,加强民间交流和对话;对于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小型国家,重点应放在平等合作,多倾听和考虑相关国家的诉求,降低’中国掠夺论‘的舆论基础。”

对于李教授的专题讲座,正如中新社甘肃分社社长殷春永所总结,“贴近受众,深入浅出,声情并茂”,让大家受益匪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