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是每年4月1日。据维基百科介绍,她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捉弄及取笑,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玩笑的性质极少包含实质恶意,但个别玩笑由于开得过大而引起人们的恐慌,产生较大规模反响及衍生成为(传媒)谣言和都市传说,所以对于人们来说一般会加以避免如灾难之事的玩笑。
在今年的愚人节这一天,编辑部收到专栏作家陈永明发来的专稿“愚人节臆想”。在社区网(www.chinesecanadianvoice.ca)刊出之后,编辑添加了短小的评论,在微信平台推广,并觉得自己的观点与作者有差异。假若读者感兴趣,编辑会写一篇文章,本文就是应对的文章。尽管是愚人节,小编还是不想愚人!
其实,编辑在很早以前就写过两篇短文,文章的内容谈及圣诞节和鬼节。在那些文章里,编辑其实就表面了自己的观点。在西方,各种节假日,无论源于宗教,比方说圣诞节、鬼节等,还是源于现实生活,诸如后背日(Back-up Day)、愚人节等,其目的并不是来教化人,而是让大家找一个庆祝的理由,或者娱乐的借口。在很大程度上,愚人节并不一定要真正愚人,即使是愚人,也绝对是有度的。
这是编辑的理解,究竟自己已经离开中国,生活了20多年。尽管与专栏作家陈永明同龄,他的经历基本上是在中国大陆,所以观点出现差异,纯属正常。我一直强调说,人生就是一份经历,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唯一的。因为时间不可以倒流,您有了这种生活,就无分体验另一种生活。
在搜寻“愚人节”相关话题时,编辑看到了如下报道: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一向不以幽默感闻名。但在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它发了一条微博,告诉国人应该怎么看待“西方所谓的‘愚人节’”。微博内容如下:
“‘愚人节’不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华社在其官方微博上说。“希望大家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这条微博迅速被转发和评论上万次。有人支持抵制西方节日,也有人愉快地接受愚人节的习俗。很多人没把这个国家新闻社当回事。当然,读者的反响就千差万别,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愚人节看到的最搞笑的笑话!”
您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