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初到英国,第一波“文化冲击”之一是,英国人怎么好像各个都是“过敏体质”?
尤其是孩子,吃什么都能过敏。记得我女儿幼儿园毕业开Party,二十几个孩子中,竟有三个是带着“家长特嘱”来的。一个不能吃坚果,一个不能碰奶酪,一个不能沾鸡蛋。
我跟一位好心来帮忙的孩子妈开玩笑说,中国有句俗语,说是喝口水都能塞牙缝。到英国,可以改成喝口水都能过敏了。没成想,孩子妈徒然变色,严肃正告我,这不是可以开玩笑的事。原来,她儿子严重过敏却一直无法确认过敏源,医生怀疑某些水,比如汽水,可能是诱因。结果,她儿子到哪儿都脖子上挂个水瓶,只喝自家准备的水。
20年后,“文化冲击”已经没感觉了,但英国人的过敏有增无减,势头在加剧、范围在扩大。吃坚果过敏、吃瓜果过敏、吃米面过敏、吃鱼肉过敏、吃奶蛋过敏……吃口空气都过敏(花粉热眼下正把英伦三岛搅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走进超市,各种“脱敏”食品应运而生。这些“脱敏”食品,总让人觉得有点像想喝咖啡又偏要选“去咖啡因”咖啡。有时候想想,英国人就欠发粮票、肉票、鱼票、奶票、油票……没得吃,看你还过敏不过敏?
缺乏理解、没有同情心?正在召开的Cheltenham 科学节上,多位科学家,其中包括英国的儿科免疫学权威,对“自认为的过敏”数量激增,以及它对儿童营养健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他们的担忧。这也为我的怀疑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家们说,充斥市场的各类家用过敏自检装置(Home-testing kits)、以及网上各类供人们自我诊断过敏症状的信息,是导致英国自报过敏的人数翻了十翻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免疫学协会的专家说,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食物的反应是“不适”(Intolerance 也称作“不耐”),但“不适”不等于“过敏”。对某些食物“不适”的人,仍可以少量的吃而不会危害健康。科普慈善组织“讲科学”(Sense about Science)的负责人布朗女士在科学节上提到了一个在怀特岛上进行的一项调查。34%的受访者相信他们的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但临床验证,真正有食物过敏的孩子仅有5%。
威尔士大学医院的萨纳瓦尼医生说,人们怀疑自己有过敏,然后抱着这种怀疑上网“搜索证据”,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科学节上,科学家把英国出现的一个怪现象也归咎于“自认为过敏”的泛滥,特别是英国中产阶级富裕阶层。调查显示,英国中产阶级小康之家的孩子中竟然出现了营养不良症状。专家说,这是因为孩子家长错误的以为孩子有食物过敏,于是对孩子的饮食选择加以没有科学依据的、没有必要的严格限制,导致孩子的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布莱顿亚历山大儿童医院的儿科过敏主治大夫赛顿说:“我经常看到孩子被家长完全没有必要的限制饮食。这些家长是一片好心,以为孩子对多种食物过敏。但他们使用的‘过敏测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科学家发现,富裕地区的托儿所里,食物过敏的孩子扎堆儿,而贫困地区的孩子食物过敏的数量明显减少。哼,我前面说什么来着,就欠给英国人发粮票?看来这牢骚发得也不无道理。
英国每年因食物过敏导致的死亡大约在10人左右。从危险概率上说,在自家的澡盆里泡躁溺水身亡的危险要大两倍。但是,我这里要郑重的声明,食物过敏的危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食物过敏轻则导致皮肤起反应,重则导致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预防治疗食物过敏的手段虽然有,但归根结底,要想不过敏,就别吃导致过敏的食物。嗯,又把话绕回来了。(来源: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