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做宋词,芬芳且艳丽

–阅《乍见花垂影》有感

作为一个编辑,阅读到各种各样的文本,乃属正常!但是,在收到作者张翅飞的宋词集《乍见花垂影》,编者有些懵圈了!唐诗宋词这一说法,一般人都可以张口就来;即使背诵几首,对文学稍有研究的大家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当让你仿着宋词的风格,写上几首宋词,至少编者本人只有摇头的份!

作为恶补,在阅读《乍见花垂影》之前,编者赶紧上网搜寻一下关于宋词的介绍。这里就是相对专业与系统的秒说,“作为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vz1 (0)

vz1 (1)

对于其文学地位,这也是让编者颇感意外的!“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等等。”

编者十分好奇《乍见花垂影》一书是如何炼成的?这从作者的自序里面窥见一斑!作者说,“当 Deepseek(深度探索)的潮水涌动,我在狭窄的井洞里依旧观着天。N年前,电脑的出现,世界早已预言这个世界不是原来认识的世界,于是我决定包裹自己,躲进井洞。然永远的,井外有天,天外有天。”原来作者早已经洞察一切,让自己隐居“井洞”。

vz1 (2)

vz1 (3)

然而,AI的到来似乎不可阻挡!作者感叹,“我词库的脑量怎及机器储备的数量?现今的诗歌词赋本就是拼凑。平仄韵律对仗的精确,我一凡人哪里能及AI的亿万分之一?我拱手,我相让,我继续在井洞里秋蝉般自在地唧唧吟唱。“”人的慧眼能辨石识珠,分识物品的手工编制或机造。真的期待AI能早日成功仿制人眼,实现辨识人工抒写和机器制作作品的智能,不枉我写作时费神费力付出的一片真情和感慨。抑或,人类足够诚实,能够做到自我标识作品‘手动’或‘机制’也行。”

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编辑也能够理解作者的那份无奈!在AI之前,选词造句通常都是作家们的强项;但是在AI之后,作者的担忧绝对是不无道理的!即使作为普通人,你是否问问自己,在过去一年里你一笔一画写出的文字又有多少呢?创作是人类的一种技能,但AI之后,这种技能是否会弱化,直至消失呢?估计没有人给出100%肯定的答案!正如开车,假若座驾已装有倒车雷达与影像,停车时你还会回头去看后面吗?估计看屏幕的人是绝大多数!

vz1 (4)

能够写出《乍见花垂影》中所囊括的100余首宋词,作者的文字功底自然十分了得。再加上填词还需要考虑到平仄韵律对仗等众多因素,作者花功夫不少!考虑到编者才疏学浅,对作者的作品自然无法点评,但摘录几首与读者分享,让大家先看为快,享受词美!

《浣溪沙·向来一一是人家》为题,词如下:“陆海波涛戏黛山。陇丘桂影挂云轩。不辞门寂舞花前。//最是娇声人旖旎,乡情乡恋醉乡言。人间万事问垂杆。”以《杏园芳·回首故山千里外》为题,词如下:“平湖倒影孤山。鸳鸯细语双莲。烟霞画舫滑三竿。见灯天。//多村霁雪柴扉闭,愁肠匹练残篇。灵峰梅蕊着花鬟。梦归迁。”以《忆少年·古人尤重十年兄》为题,词如下:“休伦湖畔,横生蓝岭,炊烟腾秀。无言几回首,叹离腔浓厚。//淡事闲唠情半袖。似新朋、已然闺友。恨人世难昨,覆雨翻云手。

读到这,其情其景其感其思,你是否有感?

发表回复